2025年5月16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45期(总第4060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何为?
——四川省优质教育促进会第九次学术年会观察
■本报记者 钟兴茂 文/图
记者观察《教育导报》2025年第45期(总第4060期) 导报三版

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哪些变化?“ AI+教育”的边界和尺度又在哪里?放眼未来,人类的知识储备能不能直接通过导入芯片的方式实现,如此,又该怎样重新定义教育和学习?近日,在四川省优质教育促进会第九次学术年会上,教育专家、高校人工智能学者、基础教育一线校长齐聚一堂,从不同专业背景出发,反思、追问、探讨人工智能时代,教育面临的挑战、契机和转型。

教育如何为技术“赋魂”

学术年会上,一场场讲座、一堂堂示范课,从宏观到微观,全面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课堂和教学上的运用。在圆桌论坛环节,成都市锦江区嘉祥外国语学校校长唐佳庆指出:“当前,学校还应关注学生自主使用人工智能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有效地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促进学习和成长。”在他看来,人工智能时代,学生和老师如何运用技术,学校要有整体的思考和统筹规划。

成都市教育学会会长赖石梅非常认同唐佳庆的观点,她补充说:“学生是最敏感的、最不设限的,他们最容易接受和学习新东西。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上,许多学生已经走在老师前面了。”一些教师囿于过去的教学方式、成功经验,以及各种压力,在新技术的运用上显得保守。“其实,大家都意识到人工智能技术来了,对教育好,但就是很迷茫,不知道该怎么做。”她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不同区域的具体情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教师状况,给老师以相应的培训、指导和保障。

“技术为教育赋能,教育为技术‘赋魂’。”成都七中党委书记易国栋说,“人工智能时代,知识的传授可以交给技术,但育人的主舵必须紧紧抓在教师手中。”当前,成都七中每间教室都接入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和国家智慧教育云平台,学校拟定了推进数智化实施的总体方案,其中最主要的两个原则是“面向学生”和“应用为王”。“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和理论研究是高校的事情,中小学的任务是用技术促进学生成长。老师们不必担忧被技术替代,技术可以传授知识,但教给学生为人处世的品格才能帮助学生走得更远,而这是技术无法取代教师的原因。”易国栋说。

面对学生对人工智能技术的热情和探索欲,教育如何为之“赋魂”呢?中国教育学会副监事长、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副司长杨念鲁在大会主题报告《 AI时代的中小学教育:挑战、转型和创新》中指出,在人工智能时代,学校要着重培养学生辨别真伪、有效运用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知识的学习和储存有了技术辅助的条件下,学校应加强培养学生深刻理解、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维空间感知能力,自我和社会认知能力以及思维创新能力。教师职责要从知识传播向探究引导、课堂管理向情绪引领、单向指导向合作讨论等方向转变。

AI时代,教育的变与不变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我们打造了 AI教师、 AI助教、 AI同学等智能体,学生线上可以参与到虚拟的课堂环境中,完成个性化学习。”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刘知远在《生成式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探索与展望》主题报告中,介绍了清华大学开发并上线国家智慧教育云平台的 MAIC个性化课堂。突破MOOC时代单向的视频传播, MAIC课堂的教学难易度可以根据学生个人情况量身定制, AI助教和多个性格、功能各异的 AI同学则能模拟真实的上课情景,与学生交流探讨,帮助总结记忆、发散思维。“我们并不是要取代原有的课堂,而是让学生在自学中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方式。”刘知远补充说。

“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对教育的最大促进就是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因材施教。”杨念鲁说,人工智能技术在帮助学生诊断短板和长处、提供个性化学习方案等方面带来了教育跃升。他认为,传统的定时、定点的课堂将消亡,课堂会无处不在;分学科的教学模式也将落伍,跨学科和项目式学习将成为主流,推动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去理解知识、迁移运用、创造创新。

成都树德中学校长毛伟则认为,未来,学生身边可能会围绕 AI教师和 AI同学,甚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给 AI教师“换皮肤”,但学生的核心素养、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仍然需要真实的学校和教师来培养。成都市技师学院副院长罗清红提出类似观点,他表示,智能体只是知识的“外挂”,学生真实的学习和知识储备还是需要脑细胞的链接,人工智能时代更应警惕信息茧房,教育依旧要注重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

对此,杨念鲁说,人工智能条件下,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不能变、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变、因材施教的原则不能变、激发学生内驱力的教学策略不能变、教学相长的理念不能变。多位专家不约而同地认为,越是在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越要注重学生人文修养和社交表达能力的培养。“这既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参照,又能照亮人工智能时代人类社会演变的新纪元。”四川大学文学与人类研究所所长徐新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