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光艳,学名叫蜀葵,因为它在端午节前后盛放,故而又被称为“端午花”。
吾乡人一直叫它“光光艳”,或者叫它“步步高”。步步高,或许是因了它开花的特点:从低处,一直开向高处,像芝麻开花一般,节节高,步步高。光光艳呢?大概如它的另一个名字“一丈红”,是因为花色而得名的。蜀葵的花,多为红色,浅红、深红、紫红;花开一丈,一串的红,你想那是多么艳丽啊。所以,光光艳——光艳而明丽,这个名字,也名副其实。
蜀葵的特点,是“泼辣”。似乎,什么地方都可以栽植。明文震亨《长物志》里就讲,蜀葵“奇态百出”,宜栽种于空旷处,言之不谬。
小时候,居住在乡村,村庄里到处都是蜀葵。篱园边、村口处、墙角里,甚至于垃圾堆上,都会生长出一株株蜀葵。自生自长,自开自落,自荣自枯,那时候,似乎没有人把它看作是一种很重要的花。事物,平凡到一定程度,往往会遭到忽视。正如唐代诗人陈标所写:“能共牡丹争几许,得人嫌处只缘多。”
有一些人家,将蜀葵栽植庭院中,也只是以之点缀庭院而已。墙头下、门楼边,凡空场处,即可胡乱撒下一些种子,蜀葵就挺然生长,灿然开花。
蜀葵花开,最盛莫过于端午前后。蜀葵的叶大、花也大。蜀葵的叶大而葱碧,只是表面有一层粗粗的毛刺,未免给人一种生硬粗糙的感觉。好在,蜀葵的生长特点是“挺然而立”,一根直秆窜向天空,很少有分叉,即使有分叉,也不会扶摇纷披。所以,蜀葵就给人一种婷婷然的美感,玉树临风一般,招人喜爱。花就开放在叶芽间,大朵大朵的,紧紧地簇拥着枝干,不是花团锦簇,而是一株有层次的红艳。如此,叶的葱碧与花的红艳,相互映衬,就愈加彰显出一份泼辣和热烈。
凡是花,临水就美。我沿丹河散步,丹河岸边,一丛丛的蜀葵开得正盛。丹河,水清且浅,水净且明,开在丹河边的蜀葵,就格外明艳耀人。叶绿如水洗,花红似火烧,远看近看,都觉得好。
特别是孤零零的几株开在一个地方时,那种“婷婷然”的美感,最是惹人注目。风一吹来,枝摇花笑,每一株都是一位美少女。
大凡“葵”类植物,几乎都可食,蜀葵亦是如此。幼苗时的蜀葵,叶片上还没有生长出那一层薄薄的毛刺,青嫩、柔软,可炒食,亦可热水焯过,做一道凉拌菜。蜀葵的花,是小孩子的爱物,多为单瓣,花瓣大大的,采一片放入口中,缓缓咀嚼,滑滑的、爽爽的,有微甜的滋味在舌蕊上弥漫开来,令人生出一份夏日风凉的快意。
蜀葵,是入得诗的。南梁诗人王筠,就曾写过一篇《蜀葵花赋》,写蜀葵花的姿态,“疏茎密叶,翠萼丹华”;唐代岑参写过一篇《蜀葵花歌》,借蜀葵花朵的易谢劝诫人珍惜时光:“人生不得长少年,莫惜床头沽酒钱。请君有钱向酒家,君不见,蜀葵花。”宋代司马光也写过一篇《蜀葵》,赞美蜀葵花的颜色,“白若缯初断,红如颜欲酡。”
诗情,在蜀葵花上燃烧,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