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8年第34期(总第3171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课堂,请拉住“细节”的手
■徐进
《教育导报》2018年第34期(总第3171期) 导报三版

课堂细节就似璀璨的流星,需要教师及时捕捉,现场发挥,智慧引领,与学生一道驻足、放大、欣赏,成就精彩的瞬间。

一、借“题”发挥

课堂细节往往会在学生意想不到的学习情景中产生,有时学生不经意的一撇一捺,想当然的一字一词,就是课堂细节的闪现。

一次课堂作业,学生在进行形近字辨析组词时,碰到了一个字:鄂。为了省事,一个学生不加思考,直接借用《英才教程》上的“鄂博”完成了作业。这个词比较特别,我内心也拿不准,便决定以此为题,探寻学生中有多少人知道这个词及其含义,同时让学生对“借来”的做法有所反思:不能把作业当任务来完成;作业时,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于是,我在白板上写下了“鄂博”两个字。学生愕然,窃窃声不绝于耳:“啥意思啊?”在质疑声中,借《英才教程》组这个词的学生站了起来,“老师,英才教程》上有这个词,应该没错吧。”“那你能说说这个词的意思吗?”该学生红着脸说:“我也不知道。”

为了牵住学生的好奇心,我没有接着往下说,更没有责备该学生,而是打开网络,词条里闪出了:鄂博,中国内地女演员,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学生们仔细阅读着,知道了这个词原来是一个人名,对应这个人名,认识了一位新演员,开阔了视野,满足了求知欲。

抓住与众不同的答题细节,借助网络,借“题”发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一知半解的知识给予了权威解答,间接地告诉他们学习需要探究,探究中会发现美丽的风景。

二、借“梯”搭“台”

“遨游汉字王国”专题,有猜字谜、谐音歇后语、汉字的演变等,遨游在这样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该专题里有一个讲错别字的危害的真实故事——“一点值万金”,说的是由于一“点”之差,使价值18万元的塑料袋成为一堆废品,警示我们要防止和纠正错别字。读完这个故事,没待我组织学生交流,一个男生得意地说:“我还知道这样的故事。”那兴奋的眼神和饱满的激情,给了我莫大的精神提振,也让我迅速作出判断和调整,借此学习之“梯”,给这个男孩展示的舞台。

男孩信心满满地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字毁千军”的故事:1935年5月初,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在中原展开大战。冯、阎为了更好地联合讨蒋,商定在河北北部的沁阳会师。但不幸的是,冯玉祥的一名作战参谋在拟定作战命令时,把“沁阳”的“沁”多写了一笔,成了“泌阳”。结果,冯玉祥的部队匆匆赶往“泌阳”,贻误了战机,使蒋军获得了主动权。一字之差,导致冯、阎联军最终在中原战场的全面失败。

持续不断的掌声表达了同学们的认可,这个男生平时也是最爱读书的,今天的搭台,让他更加坚定了坚持课外阅读的选择,也给其他同学有声的示范和无声的激励。

三、借“景”抒“情”

课堂上,常会出现答案不一的声音,这其实是课堂细节的外在显现,需不需要关注,要因课而异;如何关注,要智慧而为。

《长江作业本》上有一个习题,根据意思写出带“丽”字的词语,清秀之美(秀丽)、俊俏之美(俏丽)、华贵之美(华丽)、雄壮之美(壮丽)。……学生在做“鲜明之美”应该填什么的时候,课堂从开始的“独奏”发展成“杂唱”,场面有些失控。面对这样的情形,老师常常是没心情赏“景”,早早叫停,保持秩序。但此时,我知道学生的思维“爆”了,难得的课堂美景“生”了。这样的课堂细节不同于以往的“小打小闹”,不能轻描淡写,顺带而过,而应该“抓”住这个细节,让学生因“一言不合”而“情不能已”。

“按照前面几个词语的规律,这个词应该填‘明丽’。”我大声发表自己的观点。“明丽?”学生不以为然。看来他们不大赞同我的意见。我内心暗自高兴,为学生不唯上的批判思维。紧接着,不停地有学生拿出《现代汉语词典》,教室内一阵窸窸窣窣的翻页声。“‘明丽’是明净美丽的意思啊!”“那这个词应该是‘亮丽’!”我又故意吊起学生的胃口。“亮丽”这个答案很快又被否决了。“那这个词应该从哪里做文章呢?”我抓住这个细节不放。“老师,给我们一点儿思路。”学生们嚷嚷着。“同学们,可不可以从‘鲜’这个字入手?”想当然的学生直接“鲜丽”了,可自个儿都觉得特别扭。受到启发的学生合作起来,你一言我一语,从“鲜”生发开来,不断联想,找到了“艳丽”这个词,欣喜之余,迫不及待地查词典验证自己的成果,当得到证实后,很多学生振臂高呼:“是‘艳丽’!”又是一片沸腾,我也在白板上大笔一挥:艳丽。学生欢呼雀跃。我多么幸运,邂逅了这惬意而幸福的课堂。

(作者单位:湖北省长阳县榔坪镇秀峰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