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67期(总第3962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按下科学教育的“快进键”
■山东省邹城市中心店镇老营小学 张学炬
观点《教育导报》2024年第67期(总第3962期) 导报三版

日前,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北京揭晓,科学教育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得到全面加强,尤其是教育部等十八部门颁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一年多来,基础教育的科学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依然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之处。为了提高实效和时效,笔者认为,学校要进一步选好发力点,按下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快进键。

一是要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实验课,是培养孩子们科学思维、探索未知兴趣和创新意识的有效方式。”科学教师要用好实验课这个主渠道,丰富完善实验教学各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实验内容,满足学生观察和研究的兴趣需求,进一步提高他们动脑、动手能力。此外,还要创设具有科学氛围的课堂教学环境,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丰富多彩的科学知识,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科学探究活动和实地参观考察。

二是要呵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类最宝贵的天性之一,也是科学探究的第一动力。它不仅可以引发学生对事物的强烈兴趣,而且,也有助于促进创造力的提升,是引导他们打开科学之门的钥匙。但学生的好奇心往往转瞬即逝,因此,需要善加呵护。学校和教师要根据青少年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积极创设各种探究情景,调动他们的听觉、视觉、语言等多种功能,让他们沉浸式地参加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帮助他们养成探究的习惯,形成强烈的好奇心。这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

三是要把“双减”工作做细、做实。学生不管是做实验还是做探究,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做保障,才能专心探索,精心研究,如果作业负担过重,他们难以抽出时间,学习科学就只能死记硬背概念,记住简单的结论,无法去还原过程。长此以往,他们就会逐渐失去对科学的学习兴趣,湮灭创新的花火,失去创新的热情。

四是要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教材并非是科学教育唯一载体。所有的课程都是科学,都是进行科学教育的载体。新时期加强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科学教育提质增效,既要用好科学课的主渠道,提高科学课的含金量,又要用好其他课程,做好课程融合的工作,才能形成科学教育的强大合力。一方面,科学教育要适当跨界,善于“加”,加信息技术、加语数外、加音体美、加劳动等;另一方面,其他课程也应把科学教育纳入教学目标,在学好本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善于“十个指头弹钢琴”。另外,还要用好第二课堂、第三课堂,进一步拓展科学教育的半径。

五是要提高“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的科技含量。《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要求将“突出实践”作为义务教育课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对于科学教育来说,科学探究是凸显学科特质的主要途径之一。中小学校可以借助综合性学习、项目化学习等载体,结合学情、校情、区情,因地制宜地开展一些实践类活动,“玩中学”“做中学”“创中学”,在“玩、做、用、创”中加强科学教育。同时,做好引导,鼓励家长开辟“家长实验室”“亲子实践角”,开展一些种植、养殖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在动中思考、在动中创新。

科学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科学知识教育、科学思维教育、科学方法教育、科学精神教育,要想提质增效,需要全要素发力、全链条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