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67期(总第3962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西华师范大学打造“看、诵、读、讲、行”“五位一体”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
课堂“活”起来 学生“动”起来
■本报记者 葛仁鑫
关键课程·蜀你行《教育导报》2024年第67期(总第3962期) 导报一版

6月22日上午,西华师范大学2024年度“蜀道杯”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决赛打响,12组选手围绕“中国式现代化”“文化自信”“新质生产力”等主题进行授课,现场气氛热烈。

当天,来自历史文化学院的2022级学生马蓉及其小组脱颖而出,他们围绕家乡凉山州的教育脱贫,呈现了一堂精彩生动的思政课,最终获得比赛特等奖。“通过讲思政课比赛,我对课堂上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进一步锤炼了自己的师范生技能。”马蓉说,参加比赛获得的不只是荣誉,还让她更加坚定了日后投身大凉山教育事业的决心。

大学生讲思政课,是西华师范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一部分。近年来,学校着力打造“看、诵、读、讲、行”“五位一体”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紧密结合师范教育特色,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让思政课“活”起来,学生“动”起来。

实践教学系统化

知行合一促发展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的重要环节和有效延伸,是践行“大思政课”育人理念的重要途径。针对过去实践教学环节分散、相互脱节等问题,西华师范大学有效整合各类实践活动,系统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

在学校“五位一体”思政实践教学模式中,“看”是组织学生到红色文化基地参观考察;“诵”是举办“一课一诵”诵读比赛;“读”是举办读经典分享会;“讲”即大学生讲思政课;“行”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的学业基础和身心特点,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我们的实践方式和目标也各有侧重。”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教研室主任邹红美说,针对大一新生,学校侧重于开展“看”和“诵”的活动,帮助刚入学的同学们形成感性认识;而对于大二学生,则侧重于开展“读”和“讲”的活动,让他们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有进一步的探索,“‘行’是我们最终的落脚点,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更好地将思政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

“对同学们来说,这些实践教学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强。”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席国栋告诉记者,他和其他同学今年也加入到“一课一诵”比赛中,为本科生做展示。他观察到,同学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都很高,除了朗诵以外,还会自主设计情景剧等,让思政课内容的呈现形式更加丰富。

       通过“看、诵、读、讲、行”“五位一体”思政课实践教学,西华师范大学一批批学子积极参与到校内外的各类实践中,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自己的青春里。

开门办好思政课

红色文化育新人

今年3月24日,西华师范大学各学院的本科生代表一行来到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参加由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组织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师生们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实地感受战旗村的发展与变化。“实地走进战旗村参观学习,让我更加深刻地领悟到总书记的人民情怀,感受到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文学院2022级学生张雨浩说。

当天,西华师范大学还与战旗村签订合作协议,在这里建立起“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为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内容和形式,西华师范大学广泛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尤其是川东北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展育人活动,做到开门办思政课。

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自2006年成立以来,就不断探索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在邓小平故里、朱德故居、红军渡等地建立起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在寻访红色文化足迹的过程中,亲身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此外,学校还深入挖掘蜀道文化资源,带领学生深入蜀道沿线开展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教学中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我们将这些文化资源优势积极转化为学科科研优势、教学资源优势和实践育人优势,在这个过程中,‘看、诵、读、讲、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发挥了重要的纽带作用。”西华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张晓明介绍,“看、诵、读、讲、行”各项活动的开展,有效推进了思政课理论性和实践性、主导性和主体性、灌输性和启发性、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下一步,我们还将持续发力,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