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84期(总第3979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促进城乡教育融合
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卢同庆
《教育导报》2024年第84期(总第3979期) 导报二版

“城乡融合、教育何为”②

城乡教育融合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教育延伸和重要构成部分,是新时期发展城乡教育关系的核心方针。以建设教育强省为统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是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

共同体建设强治理,打破城乡教育融合校际壁垒。机制共建。积极推进学区制治理和集团化办学,健全城乡学校共同体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通过章程、协议等,明确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和协调机制,充分尊重成员学校平等主体地位,促进统筹治理、民主决策和良性互动,实现教育责任共担和发展利益共享。资源共享。统筹共同体内各校文体场馆、图书馆、实验室、劳动和校外教育基地等资源,通过延长开放时间、错峰排课等措施,促进资源多元供给、充分共享。依托各校资源,共同开发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和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活动课程,强化优质特色课程资源、教学资源、教师培训研修和教科研成果共享,逐步完善优质教学资源的内生成长机制。发展共评。建立健全共同体“捆绑式考核、一体化评价”的考核评价制度,整体评估共同体办学成效。综合运用过程评价与增值评价等方式,重点考察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增减、校际教育差距变化、领航学校辐射带动、成员学校融入提升以及学生和家长教育满意度等情况。

交流成长强师资,打破城乡教育融合师资壁垒。促进双向流动。深入推进县(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改革,健全县域交流轮岗机制,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学区一体化管理、集团化办学、学校联盟、对口支援、教师走教、“管理团队+骨干教师”组团输出等多种途径和方式,推动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薄弱学校流动;安排乡村教师到城镇学校或领航学校跟岗锻炼和轮训。搭建交流平台。搭建区域教育教学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城镇教师优质资源,采用区域教研、网络教研、综合教研、主题教研以及教学展示、现场指导、项目研究、教学比武等多种方式,培育和推广优秀教学成果、教学案例,促进城乡教师互动交流,共同提高专业发展能力。开展联合教研。健全传帮带机制,充分发挥名师、名校长、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结对子、组建学科小组、纳入工作室等方式,完善联合教研机制,共同组建优秀教师教育教学指导团队,建立定期视导制度,开展教育教学诊断,精准分析学情,及时解决教育教学问题。

数字教育强赋能,打破城乡教育融合空间壁垒。强基础。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构建“一平台一中心、一校一空间三库”的区域数字化育人环境,提升信息化应用基础条件,同时加强统筹协调、互联互通,避免出现信息孤岛。抓内容。充分发挥名师、名家、名校、名课在优质资源供给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按照最新的平台资源建设标准,通过专题建设、名师献课、活动汇聚等方式,建设汇聚基础教育精品课程资源,以高质量的教育内容为数字教育稳健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创应用。创新应用各类教育场景,依托大数据、物联感知等技术,打破教育教学时空限制,赋能教学、考评、管理等各个环节,为学生学习、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服务。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城乡教育融合不是城乡教育同质化,恰恰相反,它要求在尊重城乡教育差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城乡教育各自优势,通过调动与运用各种内外力量,以实现城乡教育共生、共建、共享、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