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0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85期(总第3980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用爱的对话温暖亲子时光
本报记者 张文博(图片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教育导报》2024年第85期(总第3980期) 导报二版

亲子沟通,既是情感的桥梁,也是爱的传递。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沟通的方式和内容都可能发生变化,但有一点始终不变,那就是爱。近日,四川省家庭教育公益宣传活动——天府家长“慧”第九期开讲。本期活动围绕“亲子沟通”主题,邀请三位专家分享如何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爱的对话”。

 

 

掌握技巧,成为共情式倾听者

“‘听’是人的本能,但我们真的会听吗?”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五小学校长刘平提出,同样一句话,每个人听到的内容各不相同,其实是有原因的。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常常抱怨父母没有真正倾听自己,而父母则责备孩子不听话。实际上,孩子是以不听来回应父母曾经的忽视,最终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因此,建立良好的亲子交流模式,在孩子小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掌握倾听的技巧,成为一个共情式倾听者呢?刘平从事实、感受和需求三个维度进行了深入解读。

“第一个维度——听事实,意味着要捕捉孩子描述中的每一个细节。”刘平解释道,当孩子的表述和父母的认知出现偏差,或者孩子表达不够清晰时,父母的打断会让孩子怀疑自己的表达能力,变得不愿或不敢表达。除了不打断,还需要全面关注信息,“在人际交流中,语言内容的传递效果仅为7%,而语调变化能传递约38%的信息,如果再结合肢体语言和动作,我们就能更准确地理解对方的意图。”因此,她建议父母在倾听时调动多重感官,收集完整信息,以洞察更清晰的事实。

第二个维度——听感受。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在交流时仅能陈述事实,难以清晰表达内心的感受,尤其是愤怒或恐惧等情绪。比如,当孩子说“妈妈,我的小金鱼死了”,如果妈妈仅回应“我再给你买几条”,那么妈妈虽然听到了事实,却忽略了事实背后孩子的情感。“忽视情感的回应往往是苍白无力的,甚至可能产生反效果。”刘平建议,父母如果想要听到孩子的感受,就不要妄加评价,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个理解的眼神,或者是一段看见并接纳情绪的对话就足够了。

“有时,孩子不会直接表达他们的需求,而是通过陈述事实和表达感受来暗示。”谈到第三个维度——听需求,刘平举例,当孩子抱怨“今天的作业太多了,不想做”,父母的直觉反应可能是批评或给出建议。然而,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寻求的可能并非建议,而只是一个倾诉的对象。因此,理清事实、表达感受、满足需求,并将选择权交给孩子,显得尤为重要。“孩子在面对问题时,不仅需要答案,更需要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我们总是急于帮助或干预,那么孩子将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刘平说。

生活场景无法一一分析,但万变不离其宗,倾听的核心在于看见和理解。在刘平看来,只要父母带着同理心去读懂孩子的内心,用包容心去等待孩子的成长,就是最好的陪伴。

家庭和谐,好关系胜过好教育

中学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步入青春期后,孩子的行为和心理会发生显著变化,他们可能变得沉默寡言,有时甚至会感到孤独和焦虑。面对这些变化,父母迫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一时期,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感到方法有限,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对此,绵阳外国语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漆高明分析了青春期亲子交流的两种类型:一种是孩子分享学校和班级的事情,父母倾听即可,无需过分惊讶或过度反应;另一种是孩子主动寻求帮助,此时父母应立即放下手中的事务,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和耐心,聆听他们的心声。在不打断孩子的前提下,父母可以通过提问来展示自己的关心和认真态度,随后给出建议供孩子参考。

针对青春期沟通,漆高明提出“三谈三不谈”原则,即谈孩子的兴趣、成长烦恼和人际关系,避免谈旧账、隐私和压力。

“即便面临中学阶段的学习压力,也不能忽视兴趣的重要性,因为兴趣是孩子内驱力的源泉。许多家长抱怨孩子缺乏内驱力,正是因为他们忽视了兴趣的重要性。”漆高明说。此外,青春期孩子遇到的许多烦恼和问题,实际上都与人际交往有关,无论同学关系还是师生关系,都可能成为问题的根源。因此,父母要慎重把握与孩子讨论的内容。同时,漆高明提醒,在交流过程中家长不要翻旧账,要尊重孩子的隐私,不给他们增加额外的压力。

“学会了沟通并不意味着能立刻解决所有问题,也许旧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要控制情绪,学会慢下来、好好说话,并懂得等待。”漆高明表示,教育孩子不是培养会爬树的鱼,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有的在今年春天,有的在夏季,还有的可能在明年春天。因此,在漆高明看来,亲子沟通中,更重要的是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

“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家庭,应避免过度功利化。厨房里飘散的烟火气,全家人共享的美味饭菜,是幸福的体现;客厅里洋溢的笑声,共同观看电视剧时的分享,是增进情感的途径;书房里的静心阅读,不同观点的碰撞,是促进内心成长的基石。”漆高明说,只有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才能拥有安全感,学会理解爱、表达爱,从而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

“对手”变“队友”,实现亲子共成长

经常有家长调侃,今天又是与“熊孩子”斗智斗勇的一天。一个“斗”字,不经意间将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定位在了对立面。针对这种现象,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薛巧巧提出,想要实现亲子共同成长,必须转变观念,将彼此的角色从“对手”转变为“队友”。

薛巧巧曾对自己孩子面对批评的态度颇为不满。然而,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当她因驾驶习惯不佳而遭到家人“围攻”时,她发现自己的反应和孩子并无二致——辩解与抵抗。“你现在的反应和孩子挨批评的时候有什么不同?”丈夫的一句话点醒了她,那一刻,薛巧巧意识到,抗拒批评其实是人之常情。自此,她开始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更多地采用建议性语言。

“在与孩子交流时,我们应该更多地陈述事实而非表达个人观点。”薛巧巧举例,如果父母发现孩子在做作业时分心,直接指责他们不专心、不努力,只会引起孩子的反驳,因为这些属于个人观点而非事实。正确的做法是描述观察到的事实,比如,“我注意到你在做作业的时候,每过20分钟,就会停下来做其他事情。”

陈述事实之后,薛巧巧建议家长采取帮助而非批评的沟通原则。“批评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或隐蔽的反抗行为,无助于真正改变他们的行为模式。”通过不评判地倾听、与孩子共情,聚焦于解决问题,例如询问是否需要帮助,或定时提醒孩子休息。这种策略能从根本上改变双方的互动模式,从对抗转为协作。

“孩子放学回家跟你分享他在学校的趣事时,你是什么反应?”一些家长可能只是简单回应,然后迅速将话题转到学业上;另一些家长则会进一步询问细节,鼓励孩子分享更多。薛巧巧坦言,曾经的她总是围绕学习与孩子展开对话,导致孩子逐渐失去分享欲,直到她改变策略,顺着孩子的话题深入交流,才重新建立了亲密的伙伴关系。“有效的亲子沟通不应只聚焦于学习,而应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成长的烦恼、同伴交往等。只有全面关心孩子的生活,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特别是在青春期,孩子更需要家长的倾听和理解,而非单向的指令或仅关注成绩的单维度交流。”

从“对手”转变为“队友”,家长不要作为一个结果主义者关注孩子的成绩,而要作为一个过程主义者参与孩子的生活,共同成长。薛巧巧表示,只有通过改变沟通的角度、方式和内容,才能构建更加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成长“留声机”,听见孩子的心声

活动现场,孩子们写下了想对父母说的话:

“我发现每次说到玩的话题时,爸爸妈妈就会变得有点激动。其实,我希望我们能像朋友一样心平气和地聊天,一起分享快乐。这样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对方,一起度过更多美好的时间。”

“我喜欢和爸爸妈妈聊天,因为这样我们可以更加了解彼此。当我感到难过的时候,我希望爸爸妈妈能对我说些鼓励的话。然后,给我一点时间,让我把心情调整好。这样我会觉得你们是最懂我的人。”

“当我和爸爸妈妈的想法不一致的时候,我希望我们都能试着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一想。这样,大家也许更容易理解对方,我们聊天也会更开心。”

“爸爸妈妈每天都要忙很多工作,但我们还是会找一些空隙时间来聊天,分享彼此的心情,总结一天的收获。我希望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听我的心里话。”

“当我感到难过的时候,我希望能得到爸爸妈妈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你们能对我说:‘不管发生什么,爸爸妈妈都会和你一起勇敢地面对!’这样我会感觉好很多,也会更勇敢。”

“爸爸妈妈,希望你们不要对我要求太高。因为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世界上也没有完美的人。我希望我们可以一起慢慢进步,而不是一下子就要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