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106期(总第4001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用榜样教育 引领孩子向阳生长
■本报记者 张文博
《教育导报》2024年第106期(总第4001期) 导报三版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榜样”扮演着“润物细无声”的角色,它比说教更直接,也更具说服力。作为父母,如何为孩子树立正面的榜样?如何正确地引导孩子向身边榜样学习?本期,我们和眉山市彭山区第二中学班主任周佩奕一起,就“榜样的力量”这一主题进行探讨。

父母

在身教中找到成长契机

“你怎么乱扔垃圾呢?跟你说过多少遍了!”“快点过来吃饭了,还在看电视!”生活中,很多父母擅长使用说教或吼叫式教育,认为口头教导足够多,孩子就能按照自己的期望行事,但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孩子不会长成我们期待的样子,而会长成我们的样子。”周佩奕说,想要培养出“别人家的孩子”,父母先要学会做“别人家的父母”。

然而,现实生活中常常出现这样的场景:有的父母成天沉浸在牌桌上,却要求孩子放学后立马做作业;有的父母沉迷于刷短视频,却要求孩子不准玩手机……“为什么我要学习,你们可以玩儿呢?”“你要我做,你自己怎么不做呢?”孩子的这些话看似幼稚,却从根本上指出了问题的要害。

“喋喋不休地逼迫孩子,却松松垮垮地放纵自己,这样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在周佩奕看来,父母的行为就是自身想法的最直接表现。一个嘴上告诉孩子读书很重要,自己却整天打麻将、追剧的家长,是不会让孩子产生学习动力的;一个让孩子与人为善,自己却总喜欢在背后说人坏话的家长,是不能让孩子真正信服的。“家长的言行举止,无论好坏,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周佩奕表示,若我们期望孩子成长为诚实守信的人,那么,父母必须以身作则,确保言行一致。同样,若我们希望孩子勤奋努力,父母就应展现出对工作的全情投入,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去影响他们。

周佩奕提到,在陪伴孩子学习时,许多家长扮演着监督者的角色。孩子独自在房间学习,家长却难以放心,要么从门缝窥视,要么以送水果为由推门而入,看孩子的动态,这些行为不仅会打断孩子的学习节奏,还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家长真正应该做的是与孩子共同成长,在同一时间内从事同样有价值的事情,不断提升自我,成为孩子学习道路上的引路人和同行者。”周佩奕说。

周佩奕表示,教育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父母树立的良好榜样,会让孩子随时对照、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断向父母靠近,这是一种内在力量的驱动,比讲道理、时刻监督更能让孩子受用。父母也应时常反思自己的行为,不断调整,真正做到以身作则,与孩子更好地相处。

同伴

在互助中找到成长动力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在青少年儿童的心目中,父母、老师和运动员是他们最为推崇的榜样,紧随其后的是同学、朋友等同龄人,占比达17 .2%。心理学研究也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力逐渐增强,甚至可能超越父母和教师的影响力。

“同龄人之间往往拥有相似的经历、兴趣和生活环境,使得他们更容易理解和认同彼此。向身边优秀的同龄人学习,可以让孩子感受到进步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切切实实可以通过努力达到的。”周佩奕说。在她的班上就有这样的案例:一个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遇到了困难,高强度的学习让他产生了倦怠,但当他看到另一位同学通过不懈努力,从数学成绩平平到在市级竞赛中获奖后,深受鼓舞,于是,将那位获奖的同学视为榜样,重整旗鼓,努力提升自己的数学成绩。

“家长和老师应鼓励孩子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孩子们进行简单的优劣评判,而是倡导‘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理念,让孩子学会从彼此身上汲取优点,共同进步。”周佩奕说,比如,小周学习习惯不好,但在写作上总能别出心裁;小张学习习惯好,但语文尤其是作文方面有所欠缺,周佩奕便将这两位同学组成榜样互助小组。在她看来,构建一个互助互学的积极氛围比单独督促孩子学习更有效果。因此,她建议家长在为孩子寻找榜样时,不要只盯着班上成绩优秀的学生,而是应该为孩子寻找水平相当或者能够取长补短的“学习搭子”。

周佩奕提醒各位家长,在引导孩子向榜样学习时,“话术”非常重要。一些父母在激励孩子时,往往采用“拉踩”的方式,比如:“别人懂事乖巧,你怎么老不听话?”或者“你同桌成绩那么好,你为什么学不进去?”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无法起到激励作用,反而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引发逆反心理。

对此,周佩奕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在谈论其他孩子的优点时,家长应该着重强调他们做了什么,而不是简单地评价他们怎么样。”她表示,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恰当的自我认知,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关键在于是否愿意承认并改进自己的短板。当看到某位同学在某方面做得好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思考:我能从中学到什么?然后,鼓励他们勇敢地迈出那一步,去尝试改变、挑战自己,让自己也变得更加优秀。

偶像

在崇拜中找到成长方向

每一个时代的偶像都有其巨大的力量。如今,“饭圈文化”盛行,如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偶像观,怎样教会他们甄别、选择偶像,已成为家长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小学生之所以会产生崇拜和迷恋偶像的心理,其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周佩奕解释道,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自我认同与角色混乱”的阶段,他们需要通过家庭和同伴之外的人来确认自我。偶像作为他们心中的理想化形象,往往代表着他们所追求的品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他们可以在偶像身上看到理想的自我,投射自己的情感、欲望和梦想。此外,中学生面临学业负担和升学压力,也在经历身心的变化、同伴交往的难题、亲子关系的变化等,他们有可能以崇拜偶像的方式来逃避现实压力,寻找自我价值感。

“因此,面对孩子的偶像崇拜,老师和家长应持尊重、理解和宽容的态度,允许他们通过心理认同和情感依附的过程来寻找自我、实现自我。”周佩奕表示,事实上,如果家长能够充分利用偶像的榜样力量,正确引导和教育孩子,那么对于孩子来说,不仅不会耽误学习,反而可以产生正面的影响。

周佩奕建议,在发现孩子有喜欢的偶像后,家长可以主动与孩子进行讨论,了解他们为什么喜欢这个偶像;引导孩子从偶像的职业生涯、个人品质、社会贡献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其背后的故事和正能量;鼓励孩子根据偶像的特质设定自己的成长目标,如学习某项技能、参与志愿服务等;教孩子将对偶像积极品质的喜欢转化为实际行动,如勤奋学习、乐于助人、勇于挑战等;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和质疑精神,认识到即使是偶像也有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不能盲目崇拜;告诉孩子偶像不仅限于娱乐圈的明星,还可以是科学家、艺术家、运动员、社会公益人士等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

“心有所爱从来都不是一件坏事。在孩子偶像崇拜的道路上,家长应积极参与其中,扮演好‘指南针’角色,引导孩子将崇拜变为动力,才是最好的追星方式。”周佩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