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106期(总第4001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我们家的“口头禅”
■田野
《教育导报》2024年第106期(总第4001期) 导报三版

“累死我了!”

“啊,烦死了!”

“真是对你无语!”

你能想象这些话是一个7岁小男孩的口头禅吗?我和他爸爸非常纳闷,一家人出去吃饭,还是开车去的,哪里就把他“累死”了?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正是天真无邪的年纪,是什么让他这么“烦”呢?又是什么事情让他如此“无语”呢?

一天,在他又抱怨“累死累活”的时候,我问他:“西西,告诉妈妈,是出门玩让你累了吗?还是没休息好让你很疲惫?”

“没有啊,我出去玩非常开心,晚上也睡得很好。”小家伙云淡风轻地说道。“那你为什么总是说‘累死了’和‘烦死了’?”我追问。

“没有吧?我就随口一说而已,这还不是跟你们学的吗?”此言一出,我和他爸大跌眼镜。什么?我们立马陷入沉思,仔细回想我们平时的一言一行。

每天晚上下班回家,我推门而入,换好拖鞋后,就“失魂落魄”地倒在沙发上,“啊,累死我了!”果然!我是会这么说。吃饭的时候,我往椅子上一坐,“好累啊!”我确实说了这句话。洗完澡躺在床上,“可累死我了!”我还是这么说。好家伙!小半天时间,这几个字被我反复“强调”了3次,而我自己却浑然不觉。反倒是旁观的儿子,天天像是听“复读机”一般,时间一久,他就耳濡目染“跟读”了起来。原来如此!

可是,我说“累”的时候,是真的很累。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来回3个小时的地铁通勤时间,以及繁琐的家务事,都消耗着我的体力和心力,感到累是很正常的。“口头禅”只是我宣泄情绪的出口,但如今,和我们朝夕相处的孩子“鹦鹉学舌”一般将这些带有负能量的信息吸收进去,变成了他的口头禅,这让我们意识到自己言语的不妥。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接下来,我和孩子爸爸商量,以后在儿子面前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口不择言”。一次晚饭时间,迟迟不见孩子爸爸回家,因为和孩子说好了晚饭后一起去附近公园散步,我不禁有些心急烦躁。“这么晚还不回来,真让人无语!”这句话从我心底涌出,差一点就脱口而出,幸好我及时“刹车”,咽了回去。

“爸爸太让人无语了,说话不算话!”儿子替我发声。“西西,爸爸肯定有什么事情耽搁了,我们再耐心等一等,好吗?”我赶紧抚慰他的情绪。“那好吧!”他答应。“西西,我们以后不说‘无语’了,好不好?”我抓住时机,想给儿子“上一课”。“为什么?你和爸爸不也这么说吗?”他反问。“因为这个词表示‘无话可说’,不想再搭理别人了,用来形容别人,有不礼貌的意味,你懂吗?”我耐心给他解释。“哦,我不知道是这个意思,那我以后不说了。”儿子一脸无辜地看着我,让我充满自责,也深感欣慰。

就这样,我和孩子爸爸以身作则,一边努力纠正自己的不当言语,一边慢慢帮孩子改掉负能量的口头禅。孩子爸爸的“烦死了”和我的“累死了”再也没出现在我们家。儿子呢?自从我们循循善诱给他解释了这些词语的不妥之处后,他欣然接受,并很快做出改变。

通过这件事,我们对“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又多了一分理解。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孩子如同一张白纸,后期的色彩大多来自家庭的熏陶和影响。宽松有爱、积极向上的家庭氛围,才能让白纸色彩斑斓,甚至开出花来。“你真棒!”“太好了!”“你一定行的!”从此,这些积极向上的声音取代“累死了、烦死了、无语了”,成为我们家新的口头禅,它们快乐地在空气中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