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周末回家,刚推着行李箱进家门,就迫不及待地拿起6天未见的手机,说要看看信息。隔着一间屋子,我倚床而坐,目光在书本上游移,脑海中却浮现出儿子手指在手机屏幕上不断滑动的画面。时钟嘀嗒嘀嗒,每一次跳动都敲在我的心上。高中学业紧张,他的作业什么时候开始做?做完作业还有预习、复习的时间吗?到底还要看多久手机?这几个问题在我脑子里交替出现,终于逼得我站起来,走到儿子面前。我故作平静地提醒他:“已经下午3点钟了,你准备什么时候开始做作业?”“看完了,就早点去做作业吧。”
沉浸于各种信息的儿子抬起头,一脸茫然地望着我:“你刚才说什么?”我用平和的语气重复了一遍。儿子回答我:“知道了,我等会儿就去做。”“等会儿”,看来他不会立即放下手机。
我回到卧室,目光继续在书本上游移,脑海中仍是儿子刷手机的画面。当我第 N次走到儿子跟前提醒时,忍耐许久的儿子不耐烦了,他说:“我会去做作业,我自己知道,你不要总是催我。”
晚上,儿子在客厅做作业,不时拿起手机倒腾一会儿,或是换一首歌,或是打开听书软件,或是看看聊天软件上的信息。有时他放下书本,直接告知我他要玩一会儿,进入视频网站看各种搞笑视频。我假装在茶几上取水果、零食,或穿过客厅去干点什么,用余光看儿子有没有放下手机。我极力压住自己升腾的愤怒情绪,提醒儿子:“专心点,做完作业再看,好吗?早点做完了去睡觉,明天还得早起呢。”
第二天早晨,儿子还在酣睡中,我的提醒准时响起:“赶快起床,再不起床早饭就凉了。”儿子吃早饭时,我将煮熟的鸡蛋递到他手中,又提醒道:“把鸡蛋吃了。鸡蛋有营养,每天至少吃一个。”儿子抬头瞄我一眼,然后低头继续扒饭,说道:“放在那儿,我等会儿再吃。”儿子不爱吃煮鸡蛋,所以,那些快将他耳朵磨出老茧的话,他并不当回事。于是,我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他,直到他以不悦的语气顶撞过来。
儿子返校前两个小时,我的提醒变着花样轮番登场:“你作业做完了吗?”“你什么时候收拾行李?”“你还不收拾吗?5点就要出发了。”……
一整天,爱的“提醒”轰炸式地对准儿子,儿子不产生厌烦情绪才怪。我呢?完全是自讨没趣。
我最近学到一个理念:教育受阻,则停。同频才能共振。父母和儿子处于对立面时,什么样的“提醒”他都听不进去,再多的爱他也看不到。
父母再忙也要参与孩子的成长,基本上成了所有父母养育孩子的一种共识。然而,在孩子的成长舞台上,一些父母总是习惯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指指点点,自以为是爱的“提醒”,实则是试图对孩子的“演出”进行各种干预,让孩子生厌。孩子才是成长舞台上的主角,家长不能频繁地冲到台上。爱的“提醒”,必须把握好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