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从扳着手指头学数数开始,数学便以千姿百态融入了每个人的生活中。它是课本上沉默的定理、公式与习题,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鲜活问题,也构成了遥远宇宙中神秘又深邃的谜题。3月14日是国际数学日,让我们和“10后”的孩子们一起重新凝视数学这位熟悉又陌生的朋友,聆听孩子们和数学的故事。
你喜欢数学这门学科吗?还是害怕它?你与数学有着怎样的“相处之道”?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孩子们的回答。
数学不像汉字那样变化多端、类型丰富,也不像英语,句型繁杂、时态难辨。在我的印象里,数学是个冷酷无情的家伙,无法用言语和它交流。我和数学的关系是“数学虐我千百遍,我待数学如初恋”。
——陈雨霏 12岁
我和数学像一对形影不离但时常吵架的朋友。它总在我以为自己“懂了”时,突然抛出复杂的题目,让我手忙脚乱。但冷静下来后,它又悄悄给我提示,带我一步步解开谜题。那种“柳暗花明”的快乐,比通关游戏还过瘾。
——廖予萧 12岁
我与数学的关系“时好时坏”,我对它既怕又爱。曾经,不论计算题,还是应用题,我都会被难倒。妈妈说这不是因为题目难,也不是因为我笨,而是因为我太粗心了,常常忽略解题的关键细节。我觉得妈妈说得对,因为每当我聚精会神地做题时,数学题就没有那么难了。
——陈潇然 10岁
二年级时,数学课是我最煎熬的时光。五年级的一次数学考试,我甚至没及格。幸好老师没有放弃我,她让我每天回家给爸爸妈妈“讲错题”。一开始,我觉得麻烦,但坚持下来后,期末考试竟意外拿了“A-”。我明白了,只有认真对待每一道题,才能走得更远。
——杨云婷 12岁
我从小就有“数学恐惧症”。我认为数学是“严厉”的,它总是非黑即白、对错分明,没有丝毫讨论的空间。老师阅卷时会给我们一些“步骤分”,但这对我而言用处不大,毕竟“一步错,步步错”。
——李雨珊 13岁
我曾经非常抗拒数学。三年级后,我的数学成绩像坐滑梯,越差越不想学,越不学越差。后来,我发现问题出在自己身上,基础没打好,做题自然难如登天。现在,我试着跟上老师的节奏,课后多问多练。虽然进步慢,但至少不再害怕翻开数学书。
——徐若涵 12岁
我认为数学是一个有些神秘的伙伴,它常常带着好几层面纱出现在我面前,等着我去探寻它的真面目。解题就像“揭秘”,我喜欢这个过程,虽然有时候会找错方向,但听了老师或同学的讲解,我便会恍然大悟。小小数学题,拿下!
——张雯玥 12岁
数学像一座压得人喘不过气的“大山”。一个个公式像一片片垂头丧气的“树叶”,全都落在我的头顶上。有时,我会想:我们才六年级,为什么要学比父母以前学的还要难的知识呢?光会做题又有什么用呢?
——熊娇洋 12岁
我和数学的关系,只能说“凑合”。数学是无数人的噩梦,我也未能幸免。家长常说“数学是语数外三科里最实用的”,确实如此,无论买菜算账、建筑设计,还是计算机编程,甚至前沿的 AI技术,都离不开数学这个根基。
——丁胤文 12岁
三年级前,数学是我最亲密的“朋友”。可后来,它变得“陌生”起来,知识越来越多,试卷上的题目也越来越难。直到一次期末考试,我意外拿了全班第一,尝到了努力后的甜头,我又重新爱上了数学。
——李彦霖 12岁
数学是一门严谨、有趣、逻辑性强的学科,我非常喜欢它。获取数学知识的过程,就像是在游戏里“打怪”攒经验值升级,然后去挑战副本里的大 boss,也就是那些难题。攻克难关的喜悦激励着我,让我不断重复这个挑战自我的过程。
——张懿玮 12岁
我和数学是“相爱相杀”的朋友。五年级时,我的数学成绩突然下滑,一提起数学,我就心慌。后来,爸爸每天辅导我,耐心地一遍遍为我讲解。渐渐地,我发现数学题就像“迷宫”,只要找到入口,总能顺利地走出去。现在,我已经找到了数学的乐趣。
——王嘉懿 12岁
学数学,就像那句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充满了挑战与探索。做出一道超难的数学题时,我会无比自豪;有时,我也会因为一道题和别人争论不休。我发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真的很实用,计算成本、比较方案等,都离不开数学。
——熊添翼 12岁
掌握学好数学的“三把钥匙”
许多中小学生把数学视作学习上的“拦路虎”。家长如何帮助孩子与数学“破冰”?本期,我们邀请到成都市树德中学(光华校区)初中数学教研组组长、年级组长肖德军,结合日常教学经验,给家长分享帮助孩子学习数学的“三把钥匙”。
1 .重视培养核心素养
辅导孩子学数学时,家长常会苦恼“孩子被某个知识点难住了”。定理、公式背得滚瓜烂熟,运用到解题中却不尽如人意。核心知识点一旦延伸与变形,孩子便摸不着头脑了。
对此,肖德军表示,数学的思维体系是一张网,只有将知识点相互串联、灵活运用,才能找到完整的解题思路。“这也启示家长,需要将关注的重心放在对孩子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上,而非针对个别知识点或某一道题目‘硬磕’。”
同时,看似简单的原理也会随着学习内容的逐渐深入而变得越来越抽象。肖德军说:“这也是许多孩子小学数学学得轻松,进入初中、高中阶段便开始觉得‘吃力’的原因之一。数学的学习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学习内容呈螺旋式上升,而孩子的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家长要有良好的心态和长远的规划。”
“在孩子学习成长的不同阶段,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会呈现一定差异。小学阶段重在对经验的感悟,如数感、量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等;初中阶段则更关注孩子对概念的掌握,对抽象能力、运算能力、推理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肖德军说。
他提醒家长,侧重点不同,不代表学习内容的割裂。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小学是初中的基础,它们仍具有一致性。如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等,从孩子学习数学开始,这些一直是重点。
以小学阶段孩子可能会遇到的难点“几何直观”为例,肖德军指出,“几何直观”作为一种数学核心素养,要求孩子能够运用图表或几何图形来描述和分析问题。“可以理解为将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处理。”肖德军说,在实际操作中,孩子们不仅需要熟练掌握知识点,还需要充分理解题目中蕴含的逻辑关系,运用数学工具来解决。他建议家长在生活场景中加强对孩子的训练,多练习、常运用,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建立“几何直观”核心素养。
2 .善用“草稿”和“笔记”
“感觉数学‘难’学,还与学习的方法、态度有关。”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肖德军常常强调“打草稿”与“做笔记”的重要性。
肖德军说,有的家长要求孩子把每一个步骤都写在草稿纸上,还要保证纸面的干净整洁。认真的态度无可厚非,但过于关注书写的美观,很可能会导致孩子忽视草稿真正的作用——辅助思考、记录思维的过程。
“打草稿正是因为大脑的存储有限,将想法落在纸上,思维才能更好地衔接。所以,草稿只要自己看得懂、起到提示作用即可,工整程度可以因人而异。”肖德军说。
肖德军进一步表示:“学习数学重在理解,把知识‘吃透’,不能把功夫做在表面。”和“打草稿”类似,他认为,把笔记做得很精美并不是一件坏事,但书写的时候,孩子不能只做一个“搬运工”或一台“复印机”,过于注重抄写是否齐全、是否美观不可取,怎么写是次要的,有没有对所记知识进行消化、整理与吸收才是关键。
家长在检查孩子的日常学习时,也要注意规避“做表面功夫”。如果不知道该如何检验孩子是否学会、学懂,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孩子把笔记本上的内容用自己的话讲一讲。即使家长不能判断对错,也能从孩子表述的流利程度、态度等大致感受到他有没有真正掌握知识。这一“输入—输出”的过程也有助于孩子复习巩固、查漏补缺。
肖德军建议家长,从小学一二年级起,就开始引导孩子做有效笔记,小学低段的学习内容相较简单,更便于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小学中高段,孩子逐渐形成自己的笔记风格,家长可以指导他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优化;步入中学,更应关注做笔记的效率,并非记得全才是记得好,肖德军建议孩子做笔记时多记重点、易错点,以及对自己来说的难点,这样在对照笔记复习巩固时,才不会“迷路”。
3 .优化解题中的情感体验
“不是不想解,而是解不出。”这是一些孩子解数学题时的心声。肖德军表示,有时,孩子并非缺乏主动性,而是缺乏自信心。有的孩子做到最后一题时,光看题号就放弃了,认为那不是自己能力所及。实际上,如果他们愿意多做尝试,调动所学知识和已掌握的方法,是完全有可能完成挑战的。
“这种对于自己能力的不信任、面对难题时的畏难情绪,并不是一下子形成的。”肖德军表示,如果孩子一直无法获得良好的体验、学习效果不佳,就容易受到反向刺激,越来越缺乏动力,找不到学习的乐趣,形成恶性循环。家长需要及时介入,给孩子引导与帮助。
具体而言,在孩子解题失败或无法完成任务时,家长不应质问孩子为什么做不到,或是简单地提出要求,让孩子保证下次进步。这些做法只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一边解题,一边担心解不出的后果,注意力难以集中,更易乱中出错。
肖德军认为,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面对困难,思考解决方法。这并不是说家长想办法帮孩子解出具体的某一道题,而是宽慰、鼓励孩子,引导他多角度思考,找到问题所在。通过做笔记、定期改错、方法切磋等方式,化这次的失败为下次的动力。
“家长不能仅仅关注结果的好与坏,或问题是否被解决,而应该更多去关注孩子探索和尝试的过程,关注孩子在思考过程中的思维方式。”肖德军说,孩子所表现出的钻研精神比做对题目更加重要,他建议家长抓住教育的契机,用倾听与鼓励滋养孩子的钻研精神。
肖德军说:“当孩子经过冥思苦想终于解出题目后,家长一定要满足他的分享欲,让孩子通过讲解充分享受解决问题的乐趣。如果这时家长还能提出另一种思路,与孩子进行思维碰撞,就更是锦上添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