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21期(总第4036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陪孩子走进神奇的数学世界
■王小梅
《教育导报》2025年第21期(总第4036期) 导报二版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很强的学科。如何把抽象的数学原理传授给刚上小学的孩子呢?我们的经验是:让孩子通过生活感知数学,帮助他们从中找到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上一年级的女儿开始学习加减法了,我们就把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与加减法联系起来。如,吃糖果的时候,我们先用一个盘子装上20颗糖,然后让女儿当值日生给我们发糖。发糖前,让她先把盘子里的糖数一数,并提示她,这叫做糖的总数。女儿很乐意做这件事情。她先发给爸爸一颗,再发给妈妈一颗,最后自己再吃一颗。这时,我问她:“你一共从盘子里拿走了几颗糖?”

女儿不假思索地回答:“3颗糖。”

“那么,盘子里现在还剩下多少颗糖?”我继续问。

女儿数一数剩在盘子里的糖,回答:“还剩17颗。”

“如果这是一道数学题,让你求出盘子里剩下多少颗糖,你能列出算式吗?”我进一步引导。

女儿略一思索,很快就分两步列出了算式: l+1+1=3,20-3=17。

这种游戏式的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女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吃饭时,我们也会用这样的方法。我告诉她,我们3个人用了3个饭碗,桌上有一个盛汤的碗、3个盛菜的碗,这顿饭一共用了几个碗?女儿很容易就通过直观的验证,列出“3+ l+3=7”的算式。这时,我们会夸奖她:“灯灯真聪明。”适时的赞扬,无疑给女儿的学习热情添了一把火。后来,她在学习“加法变减法”“减法变加法”时,很自然地就把这些在生活里感知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学习中去了。

女儿学数学时,也遇到过怎么想都想不明白的情况。碰到这种情况,我们就想方设法为她创造一个形象思维的空间。

一天晚上,女儿在做一道“小青蛙跳步”的练习题时,皱着眉头想了老半天,都觉得书上的答案有问题。最后,她忍不住向爸爸求助。

那是一道加法填空题,题目是这样的:“小青蛙跳步,它第一次从0跳到10,跳了10次;第二次又从10跳到12,跳了2次。”书上列的算式是“10+2=(  )”,让学生回答小青蛙一共跳了多少次,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数。女儿虽然填上了正确答案“12”,但她不服气,认为答案应该是“13”。因为她从0数到12,无论如何数,都是13。

孩子爸爸立刻意识到,女儿是把“点”与“段距”的概念混淆了。虽然女儿还没学习到这个知识点,但她已经思考到了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帮助她搞清楚。然而,孩子毕竟才上一年级,不管我们怎么讲、怎么比喻,她都难以理解。于是,我和孩子爸爸决定带女儿到操场上去实地学学“小青蛙跳步”。

那天晚上,月色很美。我们全家人一同来到学校的操场上。孩子爸爸用粉笔在地上画了13个圆圈,分别代表“0”到“12”的13个数字,然后,女儿站到代表“0”的圆圈上开始往前跳,一直跳到代表“12”的圆圈。她跳一次、数一下,数的结果跟书上的答案一样,是12。女儿仍然有点不相信,她反复跳了几次,答案都是12。

经过反复验证,女儿完全服气了。我们与她一起总结规律:当她站在代表“0”的圆圈上时,只是站到了“点”上,不能计入跳步的次数。只有从“0”跳到“1”时,才能算跳了一次。这下,女儿真的懂了。“点”与“段距”的关系和概念,在明亮的月光下深深地植入了女儿的脑海中。在后来学习“种树问题”时,“株距”“棵数”等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知识,女儿一直都很清楚。

许多年以后,我们一直把那个学习“小青蛙跳步”的夜晚称为我们家的“数学之夜”。

在女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努力从生活中发掘数学问题,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孩子轻松掌握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女儿对分数等小学数学难点问题的初步了解,也是这样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事例获得的。

一次吃饭时,我们发现:鱼,是让女儿认识分数的最好教具。

吃鱼时,我们不是一小块一小块地把鱼夹到女儿碗里,而是半条半条地分给她。我们告诉她:“这半条鱼就叫作一条鱼的1/2。剩下的半条鱼又分为两半,爸爸妈妈各吃一半,爸爸妈妈就各吃了半条鱼的 l/2、一条鱼的1/4。”每次吃鱼,我们都按比例进行分配。如此反复演示,女儿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很快就把分数中“几分之几”这一概念搞清楚了。

那时,女儿还在小学低年级,还没有开始学习分数,我们并不打算提前教她做数学书上的习题,只是希望她能从生活中认识分数,了解分数这个知识点中最关键的“几分之几”和“单位一”的实际意义。

当女儿对分数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们又通过增加鱼的条数强化她对“单位一”的认识。

当我们将两条鱼摆上饭桌,把整整一条鱼放到女儿的碗里时,孩子傻眼了,她不知道该说自己吃了鱼的几分之几,迟疑地冒出个“ l”。于是,我们告诉她,以前大家共吃一条鱼时,“单位一”就是一条鱼。现在大家共吃两条鱼时,“单位一”就变成了两条鱼。只有找准了“单位一”,才能正确地判断出自己吃了全部鱼的几分之几。“当‘单位一’是两条鱼,你吃掉其中的一条,就是吃了两条鱼的 l/2。爸爸妈妈合吃剩下的一条鱼,每人吃掉了一条鱼的 l/2、两条鱼的1/4。”孩子爸爸说。

除了吃鱼,在吃馒头、苹果、梨子等能等分的东西时,我们都采用同样的方法向女儿灌输有关分数的知识。就这样,女儿通过日常生活体验循序渐进地攻破了分数的难点。通过这些轻松、实际的学习,女儿对学习分数知识的热情特别高。

在女儿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为了考查一下女儿在数学上的悟性,了解她对分数问题的掌握程度,孩子爸爸让女儿做了一道分数应用题。那是一位上海特级教师上示范课时所讲的例题,有一定难度。女儿仔细读题后,经过思考,准确无误地把“单位一”判断清楚了,并且很快就把题解出来了,解题思路也清晰明了。看到女儿的进步,我和孩子爸爸都为她感到高兴。

女儿进入高年级后,她的数学老师曾问孩子爸爸:“你们灯灯解分数问题,反应太快了。我才把题读完,她的算式就列好了,而且正确率很高。这里面究竟有什么诀窍?”孩子爸爸笑着说:“灯灯鱼吃得多,这应该是鱼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