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21期(总第4036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让孩子发发“小脾气”又何妨
■钱俊男
《教育导报》2025年第21期(总第4036期) 导报三版

周日的下午,我正在整理衣物,忽听儿子在客厅里喊了一声“哎呀”,我连忙走进客厅,看见儿子星屹最心爱的陶瓷存钱罐碎了一地,他正蹲在地上,不知所措地看着眼前的一切。

“怎么了?”我蹲下身想抱他,却被他用力推开。他的小脸涨得通红,紧紧攥着拳头,喊道:“不要你管!”说完就冲进了自己的房间,把门摔得震天响。

我站在门外,听着里面传来压抑的抽泣声,心里五味杂陈。记得小时候,我每次发脾气都会被父母严厉训斥,说我不懂事、不孝顺。那种委屈和压抑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我深吸一口气,轻轻敲了敲门:“星屹,爸爸可以进来吗?”

房间里没有回应,但抽泣声渐渐小了。我推开门,看见儿子蜷缩在床角。于是,我坐在床边,轻声说:“爸爸知道你现在很难过,想哭就哭出来吧。”他抬起头,眼里还噙着泪水,但已经没有了刚才的敌意。

我伸手摸了摸他的小脑袋:“能告诉我发生什么事了吗?”他抽噎着说:“我想买新出的文具盒,可是存钱罐里的钱不够,我一着急就……”说着,又哭了起来。我把儿子搂在怀里,轻声说:“爸爸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摔东西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你更难过,对吗?”儿子仰头看看我,点点头。我继续说:“下次觉得特别生气的时候,可以试试深呼吸,或者去阳台上看看天空,等心情平静下来再想办法。”

那天晚上,我们一起把存钱罐的碎片收拾干净。儿子主动提出要用自己的零花钱买胶水,试着把存钱罐粘好。我突然明白,发脾气其实是孩子在表达他无法处理的情绪。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一味压制,而是要教会他如何正确表达和疏导情绪。

从那天起,我开始有意识地观察儿子的情绪变化。当他因为作业太难而烦躁时,我会建议他先休息一会儿,喝杯水;当他因为和朋友闹别扭而生气时,我会陪他散步,听他倾诉。渐渐地,我发现儿子发脾气的次数越来越少,即使有情绪,也能很快调整过来。

有一次,因为数学考试没考好,儿子回家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我没有像以前那样急着前去安慰,而是给他留出独处的空间。过了一会儿,他自己走出来,情绪明显已经平静了下来,他说:“爸爸,我想明白了,这次没考好是因为我没有好好复习。下次我不会这样了。”

我欣慰地笑了,儿子已经学会了自己调节情绪。孩子就像一株幼苗,需要阳光雨露,也需要经历风雨。适度的情绪宣泄,就像春雨一样,能让他们更好地成长。

如今,儿子已经学会了用更成熟的方式表达情绪。遇到事情,他会说:“爸爸,我现在很生气,需要冷静一下。”“这件事让我很难过,我想和你聊聊。”看着他一天天长大,我深深体会到,允许孩子发发“小脾气”,不是纵容,而是给予他成长的空间。

在陪伴儿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地学习和调整:我学会了倾听与等待,学会了既要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支持,也应在适当的时候保持距离。现在的我,已经不再为孩子偶尔的小脾气而焦虑。相反,我把它看作是了解孩子内心世界的窗口。每次调整情绪过后的深入交流,都能让我们更理解对方、更亲近。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作为父母,我们要做的不是急于纠正和压制,而是给予理解和引导,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会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在孩子的情绪风暴中,我们要做那个温暖的港湾,让孩子知道,即使有情绪,他依然被爱着、被理解着。这样,才能培养出情绪健康、内心强大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