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25期(总第4040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成都市树德中学:“讲好”人工智能 “用好”人工智能
■本报记者 王浚录
《教育导报》2025年第25期(总第4040期) 导报二版

“同学们,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潜心著书,修撰《本草纲目》。他历经千山万水寻找各种草药,需要准确辨认并精确分类。面对浩大的工程,仅凭李时珍及其弟子,何其困难啊。”近日,在成都市树德中学的人工智能课上,该校人工智能工作站负责人刘强正在为学生讲述李时珍修撰《本草纲目》的故事。

“同学们想一想,我们树德学子如果带着人工智能技术穿越到李时珍那个时代,能否用图像分类技术帮助他快速而准确地识别草药呢?”在随后的课上,刘强以图像分类应用实验与原理实验为载体,带领学生探索卷积神经网络图像分类技术,以帮助李时珍制作识草机器人为项目驱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图像分类技术在现实生活场景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树德中学,人工智能课并非“稀有之物”。据了解,早在2019年,学校就启动了人工智能教育实验室的建设,并在光华校区初中一二年级开设了每周一节的人工智能课程,全年共40课时(不占用信息技术课课时)。学校还在高一年级开设了人工智能选修课程与聚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竞赛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人工智能前沿、数学建模、算法学习等,旨在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

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结合多学科融合教学体系建设,是树德中学坚持的一个导向。当下,树德中学深度推进“树德树人,整全育人”的教育实践,人工智能教育团队与多学科教师共同打造了“融创学习课程课例”,将人工智能教育融入数学、物理、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提升学生的跨学科学习能力,实现人机融合、学科融合、情智融生、理创融通。

该校语文教师陈波以“修《本草纲目》”这门课为例,向记者介绍,这节课是由人工智能、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师共同设计,既包括了人工智能的内容,还蕴含了思政、传统文化元素。“人工智能技术在药学与医学领域发挥了巨大作用,我们在课上启发同学们,要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心系家国、心怀天下,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以坚韧不拔的精神持续研究探索。”他说。

据了解,在课程体系的研发上,树德中学设立了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以保证人工智能课程教学高效实施。依托信息科技教研组,树德中学人工智能教学团队目前有7位高级教师、8位中学一级教师。人工智能教学团队每周定期开展教学教研工作,及时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诊断与反思,以评导教,促进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工作的持续改进,并形成教研组内共建、共享的机制。

除了“讲好”人工智能,树德中学还“用好”人工智能,持续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刘强告诉记者,学校正在深化基础教育校级智能体“树德号”的建设,提供智能评估、智能推荐学习资源、智能辅导与答疑等功能,让师生的教与学更加智能化、个性化。在这个过程中,学校鼓励学生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创新思考和创造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就在今年2月,“树德号”智能体正式接入国内领先的通用人工智能平台 DeepSeek-R1大模型,深化“ AI+教育”的实践。树德中学党委书记胡霞说:“学校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教育,此次接入 DeepSeek大模型是‘树德号’从‘工具辅助’迈向‘认知协同’的关键跃升。未来,‘树德号’智能体将深度参与教学全流程,成为教师的教学伙伴和学生的成长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