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25期(总第4040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边远民族地区县中振兴的“蔺阳密码”
《教育导报》2025年第25期(总第4040期) 导报二版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家长对优质教育的期盼与县域教育供给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近年来,我国县域普通高中普遍面临“县中塌陷”的严峻挑战,不少“县中”陷入优质师资流失、生源质量下降、教育质量滑坡的恶性循环。

作为我国高中教育的“神经末梢”,“县中”承担着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双重使命。2021年,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坚决遏制生源过度流失”“实施县中托管帮扶工程”等举措;《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进一步强调“深入实施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计划”,为县中破解困局提供了政策支撑。

在乌蒙山腹地的古蔺县,蔺阳中学的10年蝶变之路,为“县中”突围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2015年,该校本科上线不足300人,教师队伍中高级职称占比不足15%;截至2024年,该校年均输送本科生超千人,教师队伍中正高级和特级教师数量位居泸州市前列。回望来时路,蔺阳中学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在于“党建引领、模式创新、生态协同”“三位一体”的教改实践。

党建引领:重构“县中”精神坐标

党建工作是各项工作的“定海神针”。学校将红色基因融入课程教学和德育实践体系,筑牢师生理想信念,以“党建”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推动育人机制创新,培育师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思政创新:从单向灌输到同频共振。蔺阳中学创新“三位一体”思政教育体系,校党委书记牵头组建“红色讲师团”,每周开设主题课程,为师生精神导航。例如,在“自信自立筑青春之志”专题中,党委书记以古蔺籍长征老兵李德生的革命经历为切入点,结合生涯规划,激发学生的奋斗意识;开展《古蔺红色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的路径研究》省级课题研究,开发《赤水河畔的红色记忆》校本读物,将“四渡赤水”等本地红色资源转化为教学场景。此外,学校通过“书记信箱”回复师生来信,及时解决师生的急难愁盼问题。

知行合一:从课堂认知到田野行动。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生活的热度,更加真切地触摸到生命的高度,学校构建起“行走的思政课”等实践体系,组织学生重走长征路:在为期3天的研学旅行中,4支队伍途经双沙、万寿、民乐、荒田、龙山、鱼化、石屏、太平等地,徒步75公里,沿途聆听历史的回声。参观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博物馆,在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纪念碑处重温入团誓词;在回龙小学露营时开展“长征知识问答竞赛”;在鱼化小学开展“我的长征”主题分享会。研学旅行,让古蔺的红色文化立体化呈现在师生面前,打开了教育的另一扇窗,让伟大长征精神在师生心中不断生根、开花、结果。

精神凝练:从个体努力到团结奋进。在蔺阳中学持续的教改实践中,“团结奋进,勇攀高峰”的校园精神具象化为3个标志性场景:每日清晨,全校师生以班级为单位沿赤水河岸晨跑,脚步声与涛声交织,成为古蔺县城独特的“教育交响乐”;教学楼实行“弹性熄灯制”,教师办公室深夜常亮的灯光被学生称为“灯塔”;学生自发组建“枣林风志愿队”,在2023年“7·27”古蔺抗洪救灾中,诠释了“蔺阳精神”的责任与担当……

模式创新:破解山区教育困局

为破解山区教育困局,蔺阳中学不断开拓,勇于创新,用智慧和汗水为“县中”坚挺注入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从“输血”到“造血”,培养专业化师资队伍。面对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以成立教师发展中心摸索破局之道。学校打破传统年级科层结构,通过民主推选学科主任,赋予其工作安排、课程开发、教师管理、质量评估等相关权力。学校坚持“双研融合”,围绕教育教学实践开展教育科研,推行教师跟考制和升级制;放手学生选课选师,倒逼教师自我革新和自我成长;全面落实行政听课、联合听课、教学巡查和评课公示等管理举措,让教学研究切实回归学科本质,并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促进教师跨越式成长。蔺阳中学不仅先后培养了6名正高级、5名特级教师和数十名省市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还涌现了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二级教授”。每位教师都找到了自己的成长坐标,使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与日俱增。2022年,蔺阳中学被评为古蔺县“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让教学改革精准化。曾经,英语学科是蔺阳中学的短板,老师们结合学校学情,推出了“动态分层教学法”:通过智能诊断系统精准研判学情,将学生分为基础夯实、能力提升和思维拓展等不同层次,并对三类课堂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针对基础夯实学生组,高一第一学期从单词、音标等基础入手,夯实英语基础,经过一学期后,再开始进行高中英语教学。这一组学生在英语学科上得到了特别大的提升。比如2018届学生尹同学,初中升学考试时英语不及格,通过3年的分层,先打基础后提升,高考时英语达到128分……蔺阳中学英语高考平均分实现5年“三级跳”,2024年超越市内多所省级示范高中。

从“育分至上”到“多元激励”,挖掘学生潜能特长。本着“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开发潜能‘才’有未来”的育人理念,蔺阳中学对所有学生都抱有热切的成长希望。以高考综合改革和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学校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不断加强职业理想与生涯规划的指导,并依据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和学生兴趣特长,提高学生选修课程、选考科目、报考专业和未来发展方向的自主选择能力,“守护天性,激发潜能”,为学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小李,在校期间文化成绩并不突出,但该生热衷于社会服务,学校便充分培养他的特长,让其在学生干部等岗位得到充分锻炼,大学期间其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彰显,不仅多次获得奖学金,还先后加入中华诗词学会、旅游协会等组织,并入选大学所在城市的文化艺术人才库;学生小徐,自小喜欢法律,同时对各类管理和社会服务兴趣较浓,学校便针对其特长加强培养,给予其充分锻炼的机会,该生最终如愿考入理想的政法大学……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据现在清华大学数学系硕博连读的张同学、复旦大学科学与技术专业就读的王同学、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学习的侯同学等回忆,他们在蔺阳中学读书期间,学校都曾通过配置学科导师、定制科研项目、指导科技小论文等方式,为学生特色发展、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生态再造:构建县域教育共同体

集团化办学:从“孤岛”到“群岛”。蔺阳中学的集团化办学实践,正在重塑古蔺教育生态。2021年,蔺阳中学与县内10所初中学校成立蔺阳中学教育集团,通过输出管理团队、共享课程资源、联合同步教研,带动10所乡镇初中形成“发展共同体”。其中,皇华中学“智慧教育”入选教育部典型案例;中城中学《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初中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获评为泸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一等结项课题,6个年度荣获“泸州市初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优秀学校”;东新中学3次荣获泸州市初中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优秀学校;龙山中学荣获泸州市“优秀学校品牌活动”表彰……

贯通式培养:从“分段”到“融合”。六年一贯制“菁苗班”的探索更具前瞻性。“菁苗班”的课程设计体现三大融合,通过“基础学科+人工智能+非遗传承”的课程矩阵,构建拔尖人才培养新范式。学生们在编程启蒙课程中触摸科技前沿,在苗族蜡染工作坊传承文化基因,在“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课题研究中培育家国情怀……这种打破学段壁垒、融合多元要素的培养模式,为县域高中育人方式变革提供了新思路。

总结过往,蔺阳中学通过激发内生动力破解振兴密码,实现了三个“超越”:一是超越资源依赖,将政策红利转化为育人效能;二是超越地域局限,利用本土资源构建特色课程体系,驱动山区教育与城市教育进行差异化发展;三是超越短视局限,通过集团化办学增强“造血功能”,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展望未来,随着《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深入推进,蔺阳中学将以“团结奋进,勇攀高峰”为指引,披荆斩棘,不断超越,为“县中”振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肖继雄)

本文图片由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