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30期(总第4045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教育当如水承载,而非“推船”前行
张文博
七日谈《教育导报》2025年第30期(总第4045期) 导报一版

近日,综艺《盒子里的猫》第二季里的话剧《明天你想去哪儿》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两位话剧演员用短短14分钟,演绎出现代父母在职场压力与育儿焦虑间反复拉扯的场景,戳中了无数家庭的隐痛。当“鸡娃不如鸡自己”成为新时代父母的口号,当“为孩子铺路”演变成一场代际牺牲的循环,我们或许需要重新审视:真正的爱与成全,究竟该以何种姿态存在?

剧中,夫妻俩为孩子规划的兴趣班清单令人窒息:思维课、书法课、编程课、跳绳班……这些看似“为孩子好”的选择,实则是家长对教育内卷的被动妥协——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当教育变成你追我赶的恶性竞争,当人们总以名校学历和高收入来衡量成败,家长们不得不用补习班填满孩子的课余时光。“我就是不想让他成为我们这样的人”暴露了这种集体焦虑:害怕自己“不够努力”,更害怕孩子重复自己的“普通”。

然而,“鸡娃”的代价是双向的。妻子为了接送孩子频繁早退,最终被公司边缘化;丈夫想请假搭把手,却被领导以“提拔”为名施压。于是,面对困境,剧中人喊出“鸡娃不如鸡自己”的口号。妻子毅然放弃职场晋升,换了一份“下班早、挣得少”的工作;丈夫更加频繁地出差,试图用物质保障孩子的未来。这剂看似破解焦虑的“良方”,现实中却可能成为新的枷锁,因其本质上仍是牺牲式育儿的延续。更值得警惕的是,当父母将自我价值与孩子的成就捆绑,教育的初衷早已偏离——这种无形的压力,最终可能转化为对孩子生活的过度干预。

话剧的后半段,一个看似松动的转折将这种干预展现得一览无余:夫妻俩不再要求孩子按日程表赶场补习班,转而询问孩子:“宝贝,明天你想去哪儿?”还没等孩子开口,紧随其后的却是“科技馆、天文馆、历史博物馆,你选一个,你说了算”。这声询问,揭开了教育中常被忽视的事实——当课外活动成为新的“竞技场”,看似开放的选择权,实则是精心包装的控制欲。

在采访花絮中,妻子的扮演者分享的真实观察让人深思:在游乐场,不少家长一直催促孩子离开沙坑,有的家长甚至强行拖走正在玩沙的孩子,只为赶着去玩“更有意思”的项目。然而,当学习变成KPI,玩耍被赋予“意义”,成长就变成了一场被精心编排的表演。因为“有意思”的标准,往往是家长预设的框架,而非孩子内心的渴望。这种“为你好”的隐性操控,恰恰剥夺了孩子自主探索的权利。

话剧的结尾,丈夫回忆起童年时母亲默默陪他喂鹅的画面。没有说教,没有催促,那个瞬间却成为他最温暖的记忆。或许,真正的爱与成全就藏在那句朴素的、不带任何附加选择的“明天你想去哪儿”里——它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相信孩子的生命力;它不是放弃引导,而是在陪伴中静待花开。父母与孩子,本就是共同成长的两代人,当我们放下“必须怎样”的执念,教育才能回归它的本意:不是推着“船”勉强前行,而是如水般承载,托起每个生命自在生长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