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30期(总第4045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AI如何改变我的学习?
本报记者 马晓冰 张文博
《教育导报》2025年第30期(总第4045期) 导报二版

编者按

AI技术迅猛发展,使用 AI工具对“00后”“10后”孩子来说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这一代孩子的学习方式、思维模式、认知发展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变革,与此同时,孩子们也将发展出独特的认知优势与生存智慧。本期,我们请孩子们来描述 AI如何介入学习,从“00后”“10后”孩子的视角出发,观察 AI下的“学习 Plus”。

 

你觉得 AI让学习发生了哪些变化?在使用 AI的过程中,你有怎样的体验?你从自身、同学、老师身上看到了哪些现象?今后,你希望 AI为学习带来什么改变?让我们一起听听孩子们的回答。

 

让学习有更多乐趣

AI让我发现了学习的乐趣。以前,对我而言,做数学题如爬山,精疲力竭也不一定能够爬上去,现在,有 AI帮我分解步骤,就像有了登山杖助力,可以轻松登顶。写作文也变得轻松了,如果用 AI的扩写功能,可以轻松写到800字,不愁无话可说。上周的科学课上, AI为我们模拟了火山喷发的过程,岩浆翻滚流淌,看得我心惊胆战。

虽然 AI能降低学习的难度,但我不能事事、时时依赖 AI。现在,我使用 AI的原则是:答案可以参考,思考必须原创。就像种花一样,AI只是肥料,花朵必须靠自己努力扎根、汲取养分才能绽放。

周赫宣  9岁

AI改变了我的学习方式,课前,我用 AI预习,它可以清晰地梳理知识点;课堂上, AI的笔记整理功能,会自动标红重点内容;课后,用 AI复习回顾,它还能预测考试重点。

语文课堂上, AI作为老师的“助教”,能根据课文内容生成虚拟场景,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我喜欢这样的课堂。

南晨希  8岁

在传统课堂教学与 AI教学的对比中,我发现, AI教学让课堂的趣味性和知识广度发生了飞跃。 AI下的学习,增加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学习的个性化需求,让课堂教学方式多元化,激发了我学习的欲望。

语文课上,智能系统自动生成汉字拼音和范文,老师不再费力板书,而是带我们赏析不同版本的《西游记》动画;数学课通过动态绘图展示圆柱体展开的过程,提供多种解题思路,让我摆脱了背公式的枯燥;英语课的人机对话让我敢于开口,虚拟角色夸我发音标准时,我心里像开出了花儿。

课后作业也焕然一新:语文用主题小报替代诗歌抄写,阅读打卡为我积累作文素材;数学用思维导图串联知识点,像给大脑装上了搜索引擎;英语分级阅读推送原版绘本,跟着 AI纠正发音时,感觉自己像在环球旅行。

如今 AI让学习变成通关游戏,每完成一个知识模块就能解锁新的成就。看着学习报告里不断攀升的能力图谱,我真正体会到:科技不是替代努力,而是让我更清晰地看见成长的方向。在课堂上,那个曾经害怕答错题的我,正跟着 AI助教一步步走向阳光自信。

谢佳沂 12岁

 

小心“ AI依赖症”

现在,预习课文的时候,我们可以请 AI推送相关视频和资料,就像有个“小老师”提前给我们上课,不一定要坐在教室里,家里、户外都可以学习,真方便!

学生可以用 AI辅助学习,老师也可以用AI辅助上课。之前,老师就利用 AI动画为我们演示了太阳系,行星运转的过程一清二楚,让我一下就看明白了。

上周的小测验中,班里有两个同学的作文内容几乎一样,后来我们发现,他们可能是用了同一个 AI模板生成。我们应该合理使用AI,不能什么时候都依赖它。

赵锦瑞 8岁

用 AI预习,它能把知识点变成动画,难懂的数学公式它也能用游戏的方式解释清楚。课堂上,老师会用 AI随机点名提问,回答错误的话,它还会自动为我们补课。作业也能用 AI批改,它生成的错题本会自动更新,连易错点都标得清清楚楚,有了 AI的助攻,我的学习变得既快捷,又简单,可以省下不少力气。

不过,我发现班里有些同学过于依赖 AI了:他们写作文时会直接抄下 AI提供的内容,演讲时也用 AI为他们生成稿子,连做科学实验也不亲自动手了,而是用 AI进行模拟实验。

张楷锐 9岁

AI是我的“学习搭子”,提高了我的学习效率。我喜欢用 AI帮我整理写作思路,只需提供一些框架,它就能迅速按照我的思路写出一篇具有参考性的文章。它强大的检索功能让收集资料变得轻松,用它来检查作业,更是节省了大量时间。

不过,长期使用后,我发现自己有点过度依赖 AI,一遇到问题就想寻求它的帮助,这导致我在考试时,阅读思考题常常失分。我们应当适度使用 AI,正确运用才能使它成为得力助手,过度依赖则适得其反。

付雨童 11岁

有了 AI,我的学习效率翻倍。用 AI查资料,秒出“权威”答案;写作文时,用 AI推荐的词汇,表达瞬间升级了。上周学习物理知识时, AI把抽象的概念变成了 AR动画,抽象的电流、电压变得一清二楚,让我的思维清晰了许多。

AI虽好,但不可“滥用”。之前,我们班有一个同学考试时用 AI作弊被抓了,还被罚写了反思报告。现在,我遇到难题会先用 AI找思路,再自己重新推导一遍,像给知识装上双保险。

江沁影 9岁

学习上,离不开 AI小助手。我用 AI练习英语口语,发音错误,它会立刻纠正;作文用AI润色,句子会变得像书里的范文一样优美。上周做科学实验, AI模拟了整个实验过程,连失败数据都分析得头头是道。不过,之前班里有个同学用 AI写演讲稿,因为不是自己写的,这个同学上台就忘词了,脸憋得通红也想不起来。

刘姿墨 8岁

 

探索更有意思的互动

今年寒假,面对纷繁复杂的作业,我一开始有点无从下手,但我突发奇想,能否让 AI帮我制订一套可行的学习计划呢?我向 AI助手发送了相应的指令,果然,它帮我罗列出非常科学和详尽的方案,不出半个月,我就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假期作业。 AI下的“学习 Plus”增加了个性化学习,比如推荐适合我的练习题和24小时答疑;减少了死记硬背和重复抄写。但是,我们也不能过度依赖 AI,它可能让我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变弱,所以大家注意掌握平衡。

这学期,学校在升旗仪式上用了 AI主持人“杜悦”同学,她能根据搭档的语言随机生成可爱又俏皮的对话,让所有同学都很吃惊;课堂上,信息课老师让同学们与 DeepSeek对话,数学老师用 AI系统自动批改作业,生成班级题库和每个学生的错题集;同学们有的用AI和历史人物对话,比如“采访”秦始皇,让背诵知识点像聊天一样好玩。但也有人偷懒,直接抄 AI生成的答案而不主动思考问题。

龙泽恩 13岁

在使用 AI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 AI改变了学习方式,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在爸爸的指导下,我也逐步探索并适应了 AI。

当我遇到看不懂的数学题时,最开始总是直接问 AI,它一下子就把答案写出来了,就像抄作业本后面的参考答案一样,虽然方便,但我并没有学会解题方法。

后来,我改变了使用 AI的方法,作业拍照上传后,我会对 AI说:“请站在四年级学生的角度解读这道题,不要直接告诉我答案。”最后,我还请 AI帮我出几个类似的题,这样我可以更好地巩固知识,也让我对同类型的题有更深入地理解。

袁诗蕊 10岁

AI成了我的“学习伙伴”。我可以和豆包进行口语对话,它还能纠正我的英文发音,带我一起学习单词;我可以和 DeepSeek比赛写作,写完后,妈妈作为“评委”为我们点评,“赛后复盘”中,我还能借鉴它写出的好词好句,为我的原创作文润色;最近,我还尝试了用即梦 AI生成自己的数字人,只需要上传一张图片,再进行简单的文字描述,就可以使图片动起来,实现真正的“绘声绘色”。我和妈妈一起探索了许多有趣的功能,诗人李白、杜甫也“动”了起来,“穿越”到书房和我一起朗诵古诗,别提多有趣啦。这些经历让我明白,只要我们善于使用 AI,就可以与它碰撞出许多思维的火花,为生活增添乐趣。

我有时也想借助它的力量“偷懒”,一次,被妈妈捉住后,她告诉我, AI生成的东西再好,终究不是我们自己的,我们不仅要学会接触它、使用它,还要学会与它保持距离。我认为妈妈说得很有道理,也在努力要求自己同时做到这两点。

单云欣 12岁

AI技术为我的日常学习提供了不少便利。语文老师用 AI整理文言文高频词,过去需要手动翻查词典几小时的工程,现在输入文本便能生成词义对照表。但老师总会把 AI生成的文档打印出来,让我们自己用红笔补上例句和典故来源。

在备战英语演讲比赛时,我把历年赛题“喂”给 AI,让它分析出题规律并模拟新题。当评委问到与 AI预测高度相似的问题时,那些反复修改的应答框架突然变得鲜活起来。 AI给我提供了很好的框架和思路,不过,真正打动人的,还是语言间的真情实感。

这些经历让我意识到,善用 AI如同作画,它帮助我们迅速勾勒出轮廓,也不时给我们灵感,但最终决定作品质感的,仍是我们落下的每一道真实笔触。

尹烁熹 17岁

 

“超级伙伴”带来的困惑

我最常用的 AI工具有 Kimi、 DeepSeek和豆包,它们就像我的超级智能伙伴,为我的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当我在数学学习中遇到复杂的几何证明或函数问题时, AI能清晰地为我讲解解题思路,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剖析知识点,让我豁然开朗。我还会让 AI根据这个知识点推送相似题型,让我有针对性地迅速提高。

然而,我也有一些困惑。尽管 AI知识丰富,但它给出的答案是否准确、可靠仍然是一个问题。有时候,不同的 AI给出的答案不太一样,也让我感到无所适从。此外,我也担心未来一些工作机会被 AI占据,这可能会增加我们的就业难度。

刘耀鑫 14岁

我觉得 AI对我们的学习帮助不大,甚至有点担心它会使我们的学习能力下降。虽然AI面对难题能快速给出答案,比我自己做的准确率更高,但用它代劳会让我变懒,不愿意自己动脑筋。比如,妈妈用 AI帮我改作文时,虽然它很快就帮我把错误改对了,但我没有了自己思考的过程。

看到班里有同学用 AI完成作业,我现在反而更想坚持靠自己解决问题。因为我觉得,在未来或许 AI给我们的辅助会越来越多,但人类自己思考的能力肯定更加重要——就像我们学骑自行车一样,如果一直依靠两侧辅助轮,就永远学不会自己保持平衡。

蒋奕帆 9岁

虽然现在各种类型的 AI很多、很火,也有很多人“紧跟潮流”大肆使用,我对此却持怀疑态度。

在上周举办的辩论赛中,我们探讨了 AI对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我坚定站在了反方,认为弊大于利。因为我认为 AI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它离不开创造它的人和使用它的人,人才是决定它怎样发挥作用的决定性因素。就学习中的AI使用而言,有了 AI秒速答疑,谁还愿意花时间去“啃”题目呢?即便是愿意自己思考的同学,也会因为看到其他人更快地获得了答案而失落和焦虑。我想这并不代表我们“输”给了 AI,而是代表我们不能控制自己合理使用AI,如果它变成了一个使我们“明知故犯”的工具,那 AI便不是我们的助手,而是使我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帮凶。

蒲云飞 13岁

AI就像我的“智能工具箱”,在我遇到难题时总能及时提供解决方案。记得上周写作文时,我向 AI寻求帮助,从中学习到很多新的词, AI还教我如何将这些词汇灵活运用到文章中。

然而, AI的存在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一次数学月考,面对最后一道大题,我习惯性想呼叫 AI助手时,监考老师的目光像探照灯一样扫过来。我只能硬着头皮自己思考,但最终以失败告终。这些行为就像体育课跑800米,再智能的运动手表也代替不了日常运动习惯。

AI给了我效率与精准,却也让我明白:学习的温度,藏在我们一笔一画的“笨拙”里,藏在那些需要耐心等待的顿悟里,甚至藏在犯错时橡皮擦留下的碎屑里。

或许未来的某天, AI会成为更强大的“学习伙伴”,但我希望自己永远不会忘记,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一键生成的标准答案,而是那些需要亲自跋涉的、带着体温的思考轨迹。

谭巧灵 15岁

 

未来,请更好地点亮我

未来,我希望把 AI用在学习的更多方面。我喜欢写诗,我想借助 AI分析这些诗的特点,并对其进行评价,比如,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等,以此提高我的写诗水平。当然,我更希望通过 AI查找我的学习盲点,并根据我的问题,为我量身定制学习计划和相关训练。

袁诗蕊 10岁

未来,我希望能将 AI广泛应用于学习中。例如,遇到数学难题时, AI能像老师一样讲解并举出实例;文章内容太深奥时, AI能提供补充资料帮助我理解;写作没有头绪时, AI能帮忙搭建框架和提供范本,打开我的思路。

我还想利用 AI让学习变得更有趣。比如,通过好玩的游戏学英语,或者去虚拟的历史世界里探险。如果 AI能根据我的学习情况,预测后期的学习难点,提前设计好应对方案就更好啦!

付雨童 11岁

未来,我希望 AI能帮助我提升英语口语水平。例如,有一个能随时与我进行英语对话的 AI伙伴,它能及时纠正我的单词、语法错误,并教我一些发音技巧,还能设计不同主题的对话场景,让我在真实的情境中锻炼口语表达。

此外,我还希望 AI能成为我的心理老师。AI心理老师可以24小时在线,无论我什么时候遇到问题、困惑,或者感到情绪低落,都能及时向它倾诉,帮助我疏解情绪、克服心理困难。

刘耀鑫 14岁

我期待能够用 AI进行一些模拟实验,比如化学实验课上比较危险的操作,用 VR+ AI的形式进行,减少事故发生;还可以在每个课桌上安装“AI学习伙伴”,在同学们上课分心时提醒:“嘿,你分心了!”如果能根据我的数学错题编一个冒险游戏,我学习起来就更带劲儿了!

龙泽恩 13岁

 

编后

当 AI成为躲不开的“新同学”

“10后”孩子与 AI的互动故事,不仅是微观的教育现象收集,也透露着宏大的教育变革思考。

智能时代的浪潮下,“ AI+学习”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当大人们还在争论“该怎么用 AI”时,这群抱着电子设备长大的孩子,已经和人工智能处成了“亦师亦友”的奇妙关系。他们用最朴素的智慧告诉我们: AI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万能“外挂”,而是“学骑一辆自行车”——学得好,能加速前进;学得不对,可能摔得鼻青脸肿。

当 AI成为孩子们躲不开的“新同学”,如何和这位“新同学”相处,不仅考验孩子们的“交友能力”,也给老师、家长带来新的思考题。

孩子们在虚实交织的知识海洋中探索,既是体验者,更是创造者。他们沉迷于效率提升的快乐,也本能地在警惕着“思维同质化”潜藏的风险。就像和这位“新同学”做同桌,与它玩耍,向它取经,也在课桌中间画下清晰的“三八线”,保持“亲密有间”的距离。

作为智能时代的教育者,老师、家长要成为孩子的“共学者”并不容易。既要理解 AI的运行逻辑,也要守护那些不可数字化的成长瞬间;既要教会孩子更好地拥抱 AI,也要教给他们在“效率”面前保持思考与定力的智慧。

但无论教育如何变革、技术如何迭代,褪去流行的热度,我们终将回归“培养完整的人”这个永恒的话题。教育的“数字化”,不仅在于“如何培养更会使用 AI的人”,更在于“如何用 AI培育更会思考的人”。就如同孩子们所说的,学习如登一座山、种一朵花, AI可以是“登山杖”,但脚下的路需要孩子们一步步自己走;可以是“营养土”,但破土的力量需要孩子们自己积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