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们常能听到家长这样教育孩子:“男孩要有男孩的样子,女孩要有女孩的样子。”在传统的性别观念中,男孩更顽皮,女孩更听话;男孩应坚强,女孩应温柔;男孩要当“顶梁柱”,女孩要做“贤内助”……基于性别认知的“惯性思维”,不少家长选择以“分性别”的方式规范、引导孩子。
但究竟是谁定义了男孩、女孩应成为的样子?因“性别”施教真的科学吗?本期,我们邀请到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心理学教授、四川省性学会副理事长兼性教育分会会长、四川省青少年性教育普及基地主任苟萍共同探讨。
误区
教育需要“分性别”?
“男孩和女孩天生不同,我们在教育中自然也要有所区分。”育有一儿一女的家长陈先生表示,“不同体现在方方面面,小到衣服、玩具,大到行为要求、相处方式。我认为儿子可以适当‘放养’,女儿则要‘捧在手心里’呵护。”陈先生认为,“分性别”养育能让孩子们的成长更符合社会要求与期待,避免未来因行为“出格”而受到歧视。
和陈先生怀有同样想法的家长不在少数。从孩子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为他/她取符合性别气质的名字;买玩具时,给男孩买汽车模型,给女孩买毛绒玩偶;上学后,默认男孩更擅长理科,女孩更擅长文科……对男孩和女孩分类讨论,为他们精心打造“符合性别”的成长模式,真的更有利于孩子的未来发展吗?
苟萍表示,这符合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与规范,却不一定符合孩子成长的真实需求。在“分性别”的教育下,我们更容易陷入“性别刻板印象”的误区,以性别笼统分类,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化特征。
例如,从小被教导“男子汉要坚强”“男儿有泪不轻弹”的男性,更容易压抑情绪或以展露脆弱为耻;从小被要求心思细腻、善解人意的女性,更容易表达感受或与他人共情。这并非因为男性天生就更加理性、坚强,女性天生就更加感性、脆弱,而是后天塑造的结果。在现实生活中,不论男女都应该学会合理表达情绪,遇到挫折时不轻易崩溃,脆弱无助时不故作坚强;在与人相处中将心比心,既可以晓之以理,也可以动之以情。不因为是男性或是女性而在行动前先给自己套上了罩子。
“因‘性别’施教最大的问题在于夸大了性别差异带来的影响。不同性别间
的差异并非天堑,两性在智力发展、精神品质、基本的行为规范等方面应具有一致性。”苟萍指出,男女有别更多指向生理性别的差异,家长在引导孩子建立性别认知前,需要先充分了解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形成。人的生理性别是先天的;社会性别则是后天建构的,指社会文化对不同性别角色的期望和规范,以观念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塑造人的性别认知和行为模式。同时,人们的行为也在不断塑造着社会性别文化的内涵。
因此,“分性别”的教育看似合理,却并不可取。苟萍指出,和“男生晴天不该打伞”“开车远离女司机”一样,很多由性别出发的刻板印象并无道理可言,“模式化”地培养孩子,并不利于挖掘孩子的成长潜力;过于强调两性差异的教育,也会加深社会整体的性别偏见,不利于社会分工与家庭分工的优化,会限制孩子未来的职业发展。
认知
承认差异,消除偏见
“女儿不爱穿裙子,喜欢玩男生玩的游戏,被当作‘假小子’,该如何是好?”一位家长在咨询中告诉苟萍,女儿平时精力充沛、活泼好动,不属于传统认知中“文静、乖巧的小女孩”。虽然自己并不觉得孩子的穿衣风格、行为举止有太大的不妥之处,但察觉到外界审视的眼光时,她还是决定劝说女儿做出改变,从外形上的“换裤装为裙装”做起。尝试后,女儿还是想换回裤子,因为奔跑、玩耍时都更加方便,做大幅度的动作也不受限。是坚持要求女儿转变风格,还是尊重她的个性化选择?这位家长有些摇摆不定。
面对这样的困扰,苟萍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不必为了迎合大众审美而打扮得千篇一律。但她也理解家长的担心,于是引导家长思考:更希望女儿长成外界期待、认可的样子,还是成为她自己喜欢的样子?几经斟酌,这位家长决定尊重孩子本来的样子,让她做自己。
苟萍表示,受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男女两性之间的生理差异,常被泛化到其他领域,固化为性别的标签,未被“标签化”的人反而更容易受到歧视与偏见,比如将豪爽、强势的女性称作“男人婆”,将细腻、柔和的男性称作“娘娘腔”。
“不符合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并不是孩子的错。”苟萍说,“世界上的人形形色色,无法以一套标准简单衡量、概括。我们需要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远远大于男性和女性的性别差异。差异普遍且客观地存在,关键在于怎样去看待。”
不符合“标准”性别角色的孩子可能会受到歧视,身材矮小的、成绩不佳的、身体发育早的、带有口音的孩子也都有可能会因为“不同”而受到伤害。苟萍提醒,当孩子被当作“另类”对待时,家长首先需要告诉孩子,你并没有做错任何事,即使不同于其他人,也理应受到尊重。至于是否要做出改变、顺应大众,苟萍认为,选择权在于孩子自己,家长需要充分表达对孩子的支持与理解,而非站在对立面指责和要求孩子,施加额外的压力。
“尊重个性化选择、平等地对待每个人与众不同的地方,我们才不会被偏见绑架。”苟萍倡导打破“性别刻板印象”,接纳和尊重个体差异,反对偏见、歧视和欺凌,促使孩子更友善地与他人相处。
行动
超越“性别脚本”培养孩子
科学、合理的“性别教育”并不以消灭差异、男女同一为目标,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性别,在足够包容的社会环境中,安全地超越既定的“性别脚本”——男孩穿粉色衬衫而不被嘲笑,女孩投身科研而不被质疑,在探索中定义“自己是谁”,而非被规定“应该像谁”。
家长作为孩子性别教育的启蒙老师,需要教会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学会理解和尊重不同性别之间生理结构的差异。“在幼儿园阶段,孩子的性别意识开始萌芽,能够辨别男性和女性在外部特征上的区别,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性别,从生理特征出发,了解不同性别的本质差异。”苟萍提醒,“在教孩子认识自己的生殖器官时,家长也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如内衣、内裤遮盖的是自己的隐私部位,他人不可以随意触碰。自我保护意识非常重要,不仅女孩的家长需要重视,男孩的家长也一样。”
同时,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也需避免下意识地强化孩子的性别刻板印象,减少以性别角色为预设的行为、品质教导,如“你是个小女孩,注意一下自己的坐姿”,会使孩子产生误解,认为“保持坐姿雅观”是专属于女孩的要求。苟萍指出:“无论是对孩子的提醒还是要求,家长在表述时需尽量减少与性别‘挂钩’。美好的精神品质,男孩、女孩都应拥有,不良的行为习惯,男孩、女孩都应该改正,不该因性别不同而区别对待。”
苟萍表示,家庭是孩子学习人际关系、情感交流、社会规范的最初场所,家长的性别观念、性别教育对孩子的认知发展、能力成长至关重要,对孩子未来的情感关系和职业选择有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性别分工越来越强调男女平等,“男性养家,女性持家”不再是一定之规,现代社会同样鼓励男性参与家庭事务、女性追求职业发展。在家庭分工中,家长也需要给孩子做好榜样,做到尊重彼此的劳动成果、肯定彼此的付出,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
“从‘拼体力’到‘拼头脑’,社会分工与生理差异的关联程度越来越小,在能力培养中,家长切莫以性别为牢限制了孩子的发展潜力,个人兴趣、学习能力才是孩子选专业、选职业的参考标准。”苟萍表示,应鼓励孩子自由选择兴趣、爱好,探索与尝试不同领域的学习和活动,让他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和志向去发展,敢于承担任何自己能胜任的社会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