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厅印发《四川省中小学校家长陪餐工作指引》,全面推行中小学校家长陪餐,规范家长陪餐工作流程,推动形成校园食品安全监督家校合力。越来越多的学校也成立了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主动打开“后厨”,让家长从校园食品安全的“旁观者”变为“监督者”,这样的模式让校园食品安全治理从“单一监管”向“多元共治”转型,家校关系从“情感连接”走向了“责任共建”。
“校园餐”关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能不能吃得好、吃得饱、吃得健康,是家长眼中的头等大事。近年来,国家层面对校园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升级,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抓好校园学生餐安全监管,确保食品安全。各地中小学食堂也纷纷迎来了新变化,通过政策推动、企业参与、社会共治的多方合力,实现校园餐“质”的提升。
然而,昆明某学校的“变质肉事件”、新余某学校因餐具清洗消毒不合格被处罚等案例仍警示我们,守护孩子“舌尖上的安全”,需要家校社协同构建更严密的防护网。
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责任人,也是校园管理最敏感的观察者,家长参与校园食品安全监督,能更大程度地减少学校内部监督的盲区。全国政协委员郁瑞芬就建议,校园餐监管需构建“政府主导、学校负责、家长参与、社会监督”的共治机制,这不仅是对学校的要求,也是对家长参与校园食品安全监督的号召。
学校食堂的食材从田间到餐桌,涉及采购、验收、加工、配送等环节,家长参与其中,了解招标采购、质量评价等各环节,能够直观感受孩子“舌尖上的安全”是如何被守护的,而不只是看到餐桌上的成品。家长在食堂陪孩子用餐的过程,也是亲子互动的良好契机,可以引导孩子关注营养搭配,给孩子讲解食品安全相关知识,这样的“餐桌对话”让亲子关系升温,孩子也能感受到家长“你成长的每一步,我都放在心上”的爱。
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家长并非食品安全专家,要让家长的参与发挥效用,不仅在于让家长“看得见”,更要让他们“看得懂”。学校可以邀请营养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定期组织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让家长的监督更科学、更有效。此外,家长也需要理解,监督的目的是为了和学校一起更好地守护孩子的健康,而不是给学校“挑刺”。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做到绝对完美,在参与校园食品安全监督和共治时,家长需理性看待偶发问题,与学校保持开放有效的沟通,一起推动改进。学校也可以引入第三方检测机构,与家长的监督形成联动,有效避免问题被忽视或拖延的情况发生,让家长更放心。
严格监管校园食品安全的同时,校外也不能放任自流,提升孩子的食品安全意识也是重要一环。学校与家庭要紧密合作,有效开展食育。学校可以在日常教学中融入食品安全知识,家长则可以从生活细节着手,给孩子传递营养均衡理念,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
校园食品安全保障需要家校社协同守护,国家有政策,学校有行动,家长也不能缺位。唯有将政府监管的“刚性约束”、学校管理的“精细运营”与家庭参与的“柔性引导”有机结合,守护好每一个孩子的“盘中餐”,才能构建“看得见未来”的食品安全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