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34期(总第4049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田园有风来
■周汉兵
《教育导报》2025年第34期(总第4049期) 导报四版

我站在一道田坎上,面前是秧田,背后也是秧田,左边是油菜地,右边是小麦地。一阵微风吹来,秧田的薄膜泛起白浪,油菜和麦穗随风摇曳。这风一来,田园动静相宜,既不沉寂,也不张扬。

我喜欢这样的风,轻盈、舒缓、曼妙。这风从新翻的泥土里钻出来,掠过田野,在村庄里慢悠悠行走,把各种味道搅成一团。泥土的潮湿气味,水塘水田的腥气味,油菜、麦苗、蔬菜、野草的清香味,房前屋后的鸡鸭鹅粪的味道,尚未完全褪尽的各色花香,以及村民劳作时挥洒出来的汗水味道,融合成了乡村独有的气息。

最妙的是,风经过灌满春水的水田时,水里的气泡就忽左忽右地摇晃,水也起了涟漪,水汽似乎在往风的怀里钻,把风沾得沉甸甸的。可转眼间,风又轻佻地在麦尖上、油菜尖上跳起舞来,最后才扑到人的脸上。这风倒也奇怪,分明是热的,却夹着些许凉意;分明是干燥的,却似乎裹着湿润。这风,少了几分早春和仲春的妩媚,但还没有沾染夏风的闷热,更远离了秋风的萧瑟。农人们说,这是“麦风”,专为吹黄麦子而来的。麦风过处,麦浪翻滚,万千株麦秆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大地在呢喃。

麦田里的老农,弓着腰在看麦穗。他的手粗糙得很,手指关节突出,像老树的结节。只见他双手轻轻拨开麦秆,掰下一颗麦粒,使劲捏了捏,然后放进嘴里咬了咬,随即吐出来。随后他来到油菜地里,看着由青变黄的油菜荚,摘下一个,小心剥开,饱满的油菜籽立即蹦跳出来。“今年丰收不成问题了!”老农似在自言自语,也好像是在说给我听,脸上浮出笑意。我看得出,这是收获的笑意。

一旁的水田里,村民正赶着一头牛犁田。牛走得很慢,村民也不急,只是偶尔吆喝一声。犁铧翻开的泥土,在阳光的映照下黝黑发亮,间或夹杂着去年留下的朽烂了的稻桩。

又一阵风吹来,这次变了方向,带来一阵花香。这花香我太熟悉了,是柑橘花的芳香。4月,是柑橘花盛开的时节。花香里又混着青草的气息,还有不知名的野花的气味。几只蜜蜂在花间“嗡嗡”地飞着,忙得很,我靠近花瓣,几乎是贴着它们的身子拍摄,蜜蜂也不躲闪。

乡村的风不同于城市的逼仄,它总是无拘无束,让人联想到“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意境;乡村的风也不同于城市的单调,它不只是天气变化的表象,而总是带着希望而来。风掠过田野,唤醒冻土,催熟果实,带来丰收。到了暮春和初夏,风浸渍过的庄稼就一天一个样儿了:油菜黄了,小麦黄了,秧苗青了,胡豆、豌豆成熟了,新蒜上市了,樱桃、枇杷、油桃、杏子、李子等水果也陆续熟了……每一阵风的摇曳,都标记着农时的节奏,传递着庄稼生长的信号,承载着收获的梦想。

田野的风,分享着村庄的和谐与安详。邻居们亲切的寒暄与问候声,孩子们在田间无拘无束奔跑时的欢笑声,此起彼伏的鸡犬之声,还有乡间货郎的吆喝声,都在风中回荡。最动人的是风与炊烟的缠绵。青白的烟柱刚从烟囱里探出头,就被风揉成了纱巾,轻轻搭在村庄的肩上,成为乡村最温暖、最朴实的符号。这时候,风里就混进了柴火的焦香、铁锅的锈味、腊肉的油气,这是人间最踏实的味道。

田野的风也是带给游子的信。当由青变黄的麦浪翻涌成五线谱,每一缕穿过秸秆缝隙的风,都摇响游子腰间无形的风铃——是想家的时候了,于是急切连通视频,抑或返回乡村。循着田园的风,只要看到了随风而舞的炊烟,闻到了风儿传来的夹着泥土、庄稼和汗水的味道,就知道故乡就在眼前了,家就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