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超人”成了妈妈的代名词,谁来为她们按下暂停键?从清晨的早餐准备到深夜的作业辅导,从应对孩子的情绪波动到消化自我的焦虑内耗,妈妈们的日常像一根紧绷的弦,稍不留神便可能“断裂”。本期,我们邀请到成都开放大学家庭教育学院教师、国家三级婚姻家庭咨询师刘智,谈一谈如何为妈妈做“减法”。
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
妈妈的责任是“放手”
“从孩子每日的穿衣、饮食到升学择业、婚恋选择,许多妈妈习惯性地替孩子做决定、担责任。”刘智坦言,从孕育孩子开始,妈妈便形成了一种固有认知,认为孩子始终是需要被保护、被指导的个体,这种源自天性的责任感,让她们在育儿路上越走越沉重。
如何实现“逐步放手”?刘智指出,关键在于顺应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以小学阶段为例,孩子正处于“他律”向“自律”过渡的关键期,妈妈需要在监督与放手间寻找平衡。比如管理电子设备使用时,初期可共同设定明确规则并适当提醒,随着孩子年龄增长,逐步允许其在约定范围内自主安排时间,即便出现反复也要保持耐心。“若孩子没有主动求助,妈妈不必过度干预。”刘智说,当孩子进入青春期,独立意识增强,此时妈妈的角色应转变为“安全岛”,明确告诉孩子:“我随时支持你,但你可以先尝试自己解决。”
刘智提到,在放手的过程中,许多妈妈容易陷入两种极端:一是因焦虑而反复干预,二是彻底放任。前者源于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后者则可能导致孩子因缺乏支持而自我放弃。如何用具体行动传递信任?她建议,避免空洞的夸赞,转而关注孩子的努力过程。例如,当孩子学会骑自行车时,与其说“你真棒”,不如肯定其练习中展现的坚持与勇敢。“信任不是盲目鼓励,而是基于对孩子真实能力的观察。”她提到,日常生活中,妈妈可通过“肯定具体行为”“允许试错”“明确支持边界”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到“被信任的安全感”。
“共同成长”或许是一条值得尝试的路径。刘智分享了一位妈妈的经历:孩子备战中考期间,这位妈妈没有过度介入孩子的学习,而是自己报考了研究生,通过“各忙各的”,将注意力转移到自我提升上,既减少了对孩子的过度关注,又以实际行动传递了信任。最终,孩子顺利通过中考,她也成功考上心仪院校。“当妈妈把一部分精力放回自我成长上,亲子关系反而更加松弛健康。”刘智总结说,这种“共同成长”不仅能缓解妈妈的焦虑,也能让孩子在独立探索中感受到被尊重的力量。
家庭协作分工
育儿不是妈妈的“独角戏”
每当有妈妈感叹“辅导作业比上班还累”时,总能引发一片共鸣。这种疲惫背后,折射的不仅是育儿的琐碎,更是家庭分工长期失衡的缩影。这一现象既源于生理与传统的惯性,也折射出社会角色的固化认知,将“妈妈是唯一责任人”的观念延续至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
长期超负荷运转下,委屈与压抑的情绪悄然滋生,甚至容易演变为“受害者心态”。这种情绪不仅会加剧夫妻间的摩擦,还可能让孩子过早地卷入家庭关系的张力中,他们或通过刻意乖巧讨好母亲,或通过叛逆行为转移矛盾,无形中扭曲了正常的亲子互动模式。
打破这一僵局的关键在于重新定义家庭角色,育儿不是妈妈的“独角戏”,而需要父母共同承担。刘智以“脚手架”与“安全网”比喻父母的互补作用:爸爸提供支撑与勇气,妈妈给予守护与包容,二者缺一不可。然而现实生活中,爸爸的参与常因“母亲守门员效应”受限,妈妈的不信任或高要求,无意识中阻拦爸爸的介入。例如,有的妈妈抱怨丈夫带娃“不靠谱”,在对方尝试时反复纠错,最终让爸爸失去积极性。“男性也需要被鼓励和肯定。”刘智建议,即便爸爸带娃时买了垃圾食品、允许孩子多看动画片,只要不涉及安全底线,妈妈不妨“抓大放小”,先肯定丈夫的付出,再温和沟通改进方向。
隔代养育的协作同样需要智慧。许多妈妈因育儿观念差异与祖辈产生摩擦,但“老人没有义务按我们的标准执行”,刘智建议以感恩为前提,明确责任边界:祖辈可负责生活照料,父母则主导教育规划。家庭协作的本质是互相尊重与适度妥协,若妈妈能放下对细节的掌控,爸爸也能发挥男性优势,从宏观角度协调家庭分工,许多冲突便能自然化解。
“当妈妈不再孤军奋战,而是和家人共同分担责任时,整个家庭系统会重新运转起来。”刘智表示,育儿从来不是单方面的牺牲,而是一场需要全家人默契配合的“共舞”。
减轻心理内耗
轻装上阵才能走得更远
辅导作业到深夜、周末奔波于兴趣班、时刻紧盯家长群消息……这些场景勾勒出许多妈妈的日常画像。她们的疲惫不仅来自身体的透支,更源于无形的心理消耗。“脱发、睡眠不足只是表象,更深层的是焦虑、自责和价值感缺失。”刘智指出,当社会将“完美妈妈”与“牺牲奉献”绑定,许多女性不得不同时承受外部期待与自我苛责的双重压力,这种“母职绑架”正悄然侵蚀着她们的身心健康。
“苦难不等于母爱,牺牲也不该是母职的标配。”刘智提到,社会对母亲的道德化叙事,常常将育儿异化为一场“满分考核”。而自我审判的背后,则是“密集母职”文化对女性价值的捆绑——既要求妈妈事无巨细地付出,又默认她们必须无怨无悔。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情绪会通过微妙的方式传递给孩子。当妈妈将疲惫归咎于“为孩子牺牲”时,孩子可能形成一种畸形的责任感:他们或通过过度追求完美来“补偿”母亲,或通过隐藏真实情绪避免给妈妈“添麻烦”,最终失去表达真实自我的勇气。
面对心理内耗的困境,学会“课题分离”是破局的关键。刘智以作业辅导为例:孩子若未完成作业,承担后果的主体应是孩子本人,妈妈的角色是提供学习环境和情绪支持。然而现实中,许多妈妈不自觉地越界成为“监工”,甚至代劳本应孩子独立完成的任务。“就像牵马到河边,喝不喝水应由马自己决定。”她比喻道,明确责任边界不仅能减轻妈妈的负担,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主性。
“自我关怀的前提是觉醒,妈妈们要意识到,暂时放下家务、不管孩子,天不会塌。”刘智建议,妈妈们从微小行动开始:听一段喜欢的音乐、品尝一块蛋糕,或每天抽出15分钟练习八段锦。“当我们允许自己不完美,才能以更松弛的状态面对生活。”这些低成本的方式,本质上是给心灵按下暂停键,让情绪得以喘息。
当妈妈陷入情绪低谷时,家人的情感支持尤为重要。例如,丈夫发现妻子情绪低落时,可以用“你看起来有些焦虑,咱们聊聊吧”替代“别太矫情”,这种共情式沟通能让妈妈感到被理解。更重要的是,家人要用实际行动分担责任:接手一次晚餐准备、带孩子到户外活动,或主动规划家庭放松日。“真正的支持不是空洞的安慰,而是让妈妈从具体困境中抽身,获得喘息的空间。”刘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