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63期(总第4078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培训如“引子”,引出教师专业成长
■福建省福清市教师进修学校 陈华忠
《教育导报》2025年第63期(总第4078期) 导报三版

教师进修学校每年组织教师进行各种培训,但教师培训总有一些不和谐的“音符”:课堂上,授课教师滔滔不绝,听课教师窃窃私语;讲台上照本宣科“涛声依旧”,课桌上伏案而息,甚至传来鼾声。为什么培训中会有如此尴尬的现象出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培训未能唤起一线教师的认同感,解决不了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与问题,而且培训方式单一、呆板。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培训要采取灵活的方式,满足教师实际的需求,注重教师培训的实效。

一、培训要精准

培训之前,培训组织者要征求一线教师的需要,了解一线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与问题,要思考“热点”问题,并整理成几个专题,要求授课教师精心备课,让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为提高教师业务能力筑牢基础。

教师培训应做到“教研训合一”,围绕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惑、难点与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引领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深入地探讨,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策略,让教师培训更加务实。

二、培训要实用

一线教师培训,需要理论的引领,但当务之急更需要直观、易操作的教育教学案例。因为案例的特点是通俗易懂、鲜活生动,加上是自己现身说法,更具有现实性、可操作性。这些教学案例深受老师的喜欢,培训时应多列举教师平时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典型案例,让受训教师讨论、交流。

笔者认为,教师集中培训低效的原因,主要是有些培训与教师的工作脱节,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集中培训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手段上,都需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培训部门必须及时调整自己的坐标,转变自己的功能和培训方式,确保教师培训要管用,切实解决日常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三、培训如“配菜”

时下,要以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为培训内容,重点对新教材的具体内容及相应的教学方式进行深入探讨,解决新课程理念和实践的结合问题。

培训组织者应深入一线,了解教师的需求,做到“目中有人”,即了解一线教师需要什么、教学中存在哪些困惑与问题,还要了解教师喜欢什么样的培训。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击中要害。如果不了解教师需要,“麻木地”组织培训,这种“目中无人”的培训走过场、浪费时间,是一种无效的培训。培训犹如请人吃饭,如果不问需求,只提供饭菜,好不好吃不管、吃不吃由你。这样的培训能有效吗?其实,最有效的培训是根据教师需要精心“配菜”,教师最需要什么,尽最大可能给予什么。实践证明,只有内容丰富、操作性强、切合教学实际的培训,才能深受一线教师的欢迎。

四、培训要多样

教师培训倡导参与式、互动式培训,促进培训者与参培者之间的对话交流,努力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为了确保培训效果,应采取形式多样的培训,即读书式、观课式、专题式、会诊式与在线式研讨等培训。

“读书式”培训。引领教师开拓阅读视野,不断充实自我,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才能不辜负祖国的重托。读书要讲究博而精,博即广泛阅读、博览群书,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要精选而读,精选好书、好文阅读,是教师成长必不可少的路径。

“观课式”培训。组织一线教师观摩示范课,通过听课给一线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东西,也指明课改方向,这种“观课式”的培训,是一线教师最喜欢的培训方式。

“专题式”培训。这是教师培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其内容应围绕新课程的理论与实施新课程中好的经验,或者针对当下教师急需学习知识与掌握必要的技术,如 AI的知识与技术,实际操作与运用中产生的困惑与问题,通过专家讲座,答疑解惑,让教师有所收获。

“会诊式”培训。培训部门可采用“问题会诊”的策略,聚焦教学问题,收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各类有价值的问题,开展专题研究。因此,授课教师要全面了解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积累丰富的培训素材,并将其巧妙地融合进培训课程之中,使培训内容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不枯燥、不单调、可借鉴、可操作。培训时,授课教师抛出问题,组织参训教师分组讨论、交流,让他们在讨论中博采众长、为我所用。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真正做到“训”有针对性,“培”有实效性。

“在线式”研讨。网络培训,打破时空限制,让教师能随时随地进行交流。每位教师都可以以发帖或跟帖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或参与讨论。教师不仅可以跟本地同行进行交流,还可以跟其他省市教师沟通,甚至可以和导师进行对话。网络以其资源丰富、学习便捷、交流及时等特点,逐渐成为教师获取知识的主要方式与途径。利用网络学习已经成为教师终身学习的一种方式。

五、培训要有效

培训最终要回归到目标和效果。如果忙了几天,培训低效,甚至无效,没有达到预期设想,无疑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因此,作为教师培训的组织者,培训前必须设计好评价与反馈环节。如,现场测评掌握情况,也可布置培训相关作业,要求授训教师提出三五个问题,或撰写几篇培训感悟,进行交流研讨。培训之后,授训教师及时撰写培训的感悟与心得体会等,上传云端交流,来检验培训的效果等,避免培训走过场。

总之,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引子”,需要细致规划、有效组织、积极参与,让教师在培训中有收获,能够将学习所得运用到自己的平时课堂教学中,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有效地“引出”教师的专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