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假期是连接课堂知识与生活实践的纽带,课业节奏放缓后,充裕的时光与丰富的资源为孩子们铺开了更广阔的成长天地。在这方天地中,学校以精彩纷呈的劳动作业为引,家长以趣味盎然的亲子活动为桥,共同为孩子们推开了通往生活课堂的大门。本期,我们邀请三位一线教师,从不同视角分享对暑期劳动教育的思考,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劳动的浸润中收获成长的力量,让这个夏日因劳动而绽放别样光彩。
让劳动作业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
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 袁成
暑假不仅是学生放松身心的假期,也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黄金时期。这段充裕的课外时光,为延伸劳动教育提供了珍贵的契机。学校应从学生成长需求出发,以生活实践为载体,精心设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暑假劳动作业,让学生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培养责任感、提升生活技能,助力学生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
分层分类,匹配成长需求
不同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学生,需要不一样的暑期劳动作业。学校应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分层分类的劳动作业清单。例如,小学1-3年级应聚焦基础生活技能,可以布置整理物品、清洗小件衣物等简单劳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小学4-6年级进阶至家庭劳动实践,可以布置采购食材、独立做饭、整理衣柜等稍复杂的劳动,让学生进一步参与家庭劳动,增强动手能力;初中阶段可拓展至社会实践领域,鼓励孩子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职业体验等活动,让孩子走进社会,提升适应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将劳动作业与学科知识融合,开展有意义的种植、观察、改造活动,实现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协同发展。
形式多样,激发参与热情
劳动作业的生命力,在于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让更多学生愿意参与其中。因此,在实施方式上,学校可以在以下几方面着力:鼓励学生用照片、文字、视频等形式记录劳动过程或成果,在班级群或校园平台展示,大家相互学习、共同成长,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开学后,设立“家务小能手”“社会实践之星”“社区劳动志愿者”“劳动之星”等荣誉称号,通过表彰大会、展板宣传等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引领更多学生乐于劳动。此外,学校应赋予学生自主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制订假期劳动计划,将被动任务转变为自我规划,让劳动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
协同发力,保障育人成效
学校、家庭、社会都是学生开展劳动实践的重要场域,保障劳动教育的实效,离不开家校社协同发力。因此,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推送劳动教育指南等方式,引导家长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指导家长根据孩子年龄布置适配的家务劳动,帮助孩子培养劳动技能与独立生活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主动对接当地社区、企业等,为学生搭建劳动实践的平台。例如,协助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或社区环境美化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悟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在真实场景中培育社会责任感。
深化价值,赋能全面发展
劳动作业的价值,远不止于技能培养,还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参与家庭劳动,学生能更好地体会父母的付出,学会感恩与担当;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与他人协作完成任务,学生的沟通能力与问题解决能力会得到提升。学校应挖掘假期劳动作业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生将劳动从“任务清单”升华为“成长必修课”,真正实现从校园“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的跨越,在劳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成长为兼具劳动素养与奉献精神的时代新人。
用亲子劳动点亮暑期成长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常乐实验学校 钟银翠
随着暑假的如期而至,孩子们暂别繁忙的学习节奏,迎来了放松身心的惬意时光。家长不妨把握这一契机,和孩子一起开展暑假亲子劳动。亲子劳动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与良好习惯,更能在协作中增进亲子关系。
“家庭菜园”种植计划。家长可以在家里选择一个适合的区域,开辟“家庭菜园”,与孩子共同挑选辣椒、番茄、生菜等生长周期适中、存活率高的当季菜苗。从移栽、浇水,到施肥、除虫,每一个环节都让孩子参与其中。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能让孩子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还能在持续照料中培养他们的耐心和责任感。当孩子品尝到自己亲手种植的蔬菜时,那种满足与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
“美食小达人”烹饪挑战。漫长暑假里,家长可以让孩子变身“美食小达人”,参与到家庭烹饪中。家人可以一起商量每周的菜谱,根据家庭成员喜好选择一些简单易操作的菜品,让孩子全程参与,增长烹饪技能。无论是包一次饺子,还是做一道热菜,都能让孩子在亲子协作中收获满满的成就感。这样的活动不仅能提升孩子的生活技能,还是增进家庭关系的好方式。
“整理小能手”家庭收纳。暑假是开展家庭大扫除和收纳整理的好时机。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订家庭收纳计划,如整理衣柜、书架,或者玩具区等。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对家中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比如按“保留、捐赠、丢弃”分类物品,教会他们如何合理利用储物空间。在这项活动中,孩子不仅可以学会实用的生活技能,提升家庭幸福感,更能在规划空间、分类物品时培养逻辑思维与条理性。
开展亲子劳动活动时,家长的角色至关重要。作为亲子劳动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年龄与兴趣,选择适合的劳动项目,同时,确保劳动过程的安全性。劳动中,家长的言传身教也很重要。家长要以身作则,带领孩子参与劳动,并在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指导和鼓励,示范如何解决问题。
如何守护劳动的纯粹与乐趣?给家长几点温馨提示:一是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和兴趣,不强迫他们参与不喜欢的劳动;二是家长要注重劳动过程中的安全教育,确保孩子的人身安全;三是家长要避免过度保护,适当放手才能让孩子得到更多的锻炼;四是家长要有耐心,允许孩子在劳动时动作慢、效率低、做得不够好,不要因为孩子做得慢就责备他们,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完成任务,让他们在实践中慢慢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家长应避免将劳动与惩罚挂钩。有些家长可能会因为孩子犯错,就让他们去打扫房间或做某一项家务,把劳动当作惩罚的手段,这样会让孩子对劳动产生抵触情绪。劳动应该是积极的、有意义的活动,家长要让孩子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和价值,传递“劳动让家更美好”的积极观念,而不是把它当作一种惩罚手段。
暑假亲子劳动,是最生动的成长课堂。家长与孩子并肩劳动,让孩子能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到种植、烹饪、收纳等生活实用技能,在劳动中培养勤劳、节俭、自律等优秀品质。这些技能和品质将伴随他们一生,成为他们未来独立生活和工作的坚实基础。
坚守劳动本真,滋养成长底气
成都市新津区天府牧山学校 杨玉洁
当老师们精心设计的劳动作业,沦为手机相册里的摆拍“打卡”;当家务劳动被明码标价,按次数收取报酬,劳动教育早已失去最珍贵的本真。我们真正期待的,是孩子们能够读懂劳动的快乐和价值。而这恰恰是暑期劳动教育需要坚守的“真”与“韧”。
在生活里培育责任担当
暑假是孩子们体验生活的黄金时间,更是培育责任意识的沃土。在这段相对自由的日子里,孩子们可以回归到真实的生活中——给阳台的花浇水,收拾自己的书桌,饭后帮忙擦桌子,整理自己的衣柜,参与简单的餐前备菜……这些平常的小事是最好的劳动教材,不仅能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时间管理意识,更能让他们在亲身实践中理解“劳动”和“责任”的真正含义。
让主动参与取代形式主义
真正的劳动教育,不是摆拍“打卡”,而是让孩子主动参与、真实付出。全家人可以一起商量暑假劳动计划,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并鼓励他付诸实践。比如,让孩子负责管理阳台的植物、制定每周大扫除方案,或者为社区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当孩子自己提出想法并完成任务时,他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会大大增强。当孩子种的小番茄成了餐桌上的美味,当他收拾的房间让全家人都点赞,当他做的晚饭让加班回家的父母倍感温暖……这些实实在在的劳动成果,会让孩子真切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用“特别权利”替代金钱报酬
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比如每天整理房间,坚持一个月,家长可以采用“特别权利奖励法”来替代传统的零花钱奖励。这种激励方式不仅能够避免让孩子形成“做事就该给钱”的功利思维,还能够通过赋予孩子“周末家庭活动决策权”等特别权利,让孩子在享受成就感的同时,培养其责任感和自主决策能力。这种精神层面的满足,往往比物质奖励更能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帮助其建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在试错中守护成长
家长时常用“完美标准”来评判孩子的劳动成果,忽略了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作为家长,我们要允许孩子在试错中成长,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孩子第一次洗碗时弄得水花四溅,家长不必责备,只需示范;孩子试着做饭,把厨房弄得一团糟,恰能让其从中懂得“烹饪不易”;孩子打扫卫生不仔细时,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打扫,让他们学会注意细节;哪怕孩子精心照顾的植物最终枯萎了,每天浇水、养护的过程,也教会了他们何为坚持。当父母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允许试错的空间,劳动自然会成为滋养成长的土壤。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暑假劳动,说到底就是要让孩子在生活小事中学会担当。洗干净一个碗,是为家人分担;扫干净一块地,是对家的爱护;照顾弟弟妹妹,也是责任的传递。它不是任务清单上的打钩项,而是构成“生活”本身的基石。
劳动无处不在,只有当孩子用心去发现、去实践、去体会,意识到自己的劳动能让家长更轻松、生活更美好,那份由内而生的成长,将成为他们面对未来各种挑战的底气。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在暑假的平凡劳动中,收获不平凡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