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64期(总第4079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假期“屏幕管理”指南——
一份“公约” 双向成长
■本报记者 钟兴茂
《教育导报》2025年第64期(总第4079期) 导报一版

“天天玩手机,一有空就刷短视频。”“马上放假了,他不得从早玩到晚?”“根本不听劝,一收手机就跟我们急。”“除了手机,还有平板、电脑、电话手表,防不胜防。”……随着暑假的脚步日益临近,许多家长对于电子产品的焦虑也在不断加剧。“以前总说辅导作业是亲子关系的‘头号杀手’,现在看来手机的‘杀伤力’同样不容小觑。”成都家长周女士无奈地表示,孩子一放假就整天捧着手机,吃饭、睡前,甚至出去玩都在看,无论怎么管教都无济于事,亲子关系也因此变得紧张。

暑假里,孩子拥有了大量自由的时间,该如何规范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使用?如何制定一份既满足需求又保障健康的“屏幕使用公约”?本期,我们与家长、老师、专家共同探讨假期“屏幕管理”。

 

“屏幕管理”

当代家长的必修课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学生日均电子屏幕使用时长超过3小时,双休日更是高达8小时。记者走访成都、绵阳、宜宾等地发现,孩子过度使用电子屏幕的问题,不仅在暑假表现突出,日常也让家长和老师忧心忡忡。

宜宾家长蒋庆芬说:“孩子上初中后就吵着要手机,玩起手机来成绩就直线下降。”绵阳市某小学五年级教师贺琼发现,班上一名同学某段时间突然脸色蜡黄、黑眼圈厚重,还上课打瞌睡,她询问后才知道,该同学趁着妈妈出差,将平板电脑藏在床垫夹层中,刷视频直到凌晨。成都市石室联合中学蜀华分校教师孙惠则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假期,有些家长为图省事、省心,放任孩子使用电子设备打游戏、刷视频,这不仅导致孩子的视力快速下降,更会让他们养成不良习惯。”

在数字设备普及的今天,手机、平板、电脑等已成为家庭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一些孩子来说更是触手可及。上海现代家庭教育研究所特聘专家、《孩子玩手机,家长怎么办?》一书作者朱煦分享了一个电子设备渗透成长的真实案例:上海一名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每天都要和“豆包”聊天20分钟以上。临近暑假,朱煦收到大量家长关于管控电子产品的咨询。他表示:“数字时代,使用手机等电子产品是正常生活需求,家长不能一味禁止,也不能放任自流,需要在‘堵’与‘放’之间找到平衡点,越早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效果越好。”

接触过上千个家庭案例后,朱煦发现,孩子上小学时,家长能够凭借威严限制他们使用电子产品,但到了初中,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多数家长便难以招架,在孩子的软磨硬泡下不得不妥协。因此,朱煦认为,家长应尽早满足孩子对电子产品的正常需求,并加以规范、引导。在他看来,制定“屏幕使用公约”,让管理从“被动限制”转向“主动规范”,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屏幕使用公约’在孩子小学四五年级至初一阶段制定,效果最佳。”朱煦解释道,这个阶段是孩子过度使用电子屏幕的萌芽期,及时干预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到了初中,尤其是初二以后,一些孩子可能会因为之前的限制产生补偿心理,沉迷其中;一些孩子早已因玩手机养成了不良使用习惯,此时再纠正难度更大。”

 

“公约”的本质

不是单方限制,而是成长契约

同样是制定“屏幕使用公约”,有的家庭效果显著,有的却形同虚设。绵阳家长张女士与孩子商定使用规则后,孩子主动提出将观看动漫的时间集中在周五晚上和周末,其间,他严格遵守约定,做作业也更认真了。而蒋庆芬却苦恼地说:“我们定的规矩,孩子最多坚持两天,管得紧了,他就偷偷玩。”

朱煦表示,所谓“公约”,核心是“协商共识”。制定任何规定,都不能是强势一方单方面的硬性要求,切忌父母“一言堂”。如何科学制定行之有效的假期“屏幕使用公约”?朱煦认为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要点。

家长要明确管理的目的。家长应清楚地认识到,制定“公约”的初衷是引导孩子科学使用电子产品,保护孩子的身心健康,而非单纯地为了限制孩子。“好的‘公约’应既能满足孩子探索数字世界的需求,又能帮助孩子培养时间管理和自律能力。”朱煦说。

制定“公约”时要与孩子充分沟通,尊重孩子的意见。他建议,可以以家庭会议的形式,家长先分享自己对屏幕使用的看法,如过度使用屏幕的危害、希望孩子如何合理使用等;再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如喜欢的游戏、希望的使用时长等。讨论过程中,家长要认真倾听孩子的意见,不打断、不批评,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

关于“公约”的内容,朱煦建议,应根据孩子的年龄段和实际情况酌情确定,大致而言:0-3岁尽量避免屏幕接触,3-7岁每天不超过30分钟,7-12岁讲究策略,12-18岁适当干预。虽然各家具体情况不同,但总体可遵循小学严格、初中放松、高中更放松的原则。同时,“公约”要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比如明确限时类别,规定每天使用电子设备时间不超过1小时,每次不超过30分钟,要明确学习类使用时间是否包含在内;明确禁止使用的场景应尽量细化,如禁止吃饭、走路等场景使用,规定晚上9点后是“无屏时段”。

朱煦说,对中小学生而言,保障充足的夜间休息时间,对身体发育和第二天的学习状态都尤为重要。“令人痛惜的现实是,一些孩子偷偷在夜间玩手机,甚至时常玩到凌晨。”

同时,家长要做到奖惩分明。商议“公约”时,应建立清晰的奖惩制度,如果孩子一周内都遵守“公约”,可以奖励户外活动、看电影、买书等;连续一个月表现良好,可以奖励一次短途旅行等。反之,则要接受相应惩罚,如减少后续使用时间。朱煦特别提醒家长,奖励不应是延长屏幕使用时间,惩罚也不宜是永久取消使用权,以免背离引导的初衷,失去了“公约”的意义。

 

“公约”执行

从假期管理到日常自律的迁移

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许多家庭的“屏幕使用公约”往往难以持续。有的孩子忍不住偷偷玩,或想方设法超时使用,最终被家长“判死刑”,禁止其继续使用;有的父母则临时或随意更改规则,引发孩子的不满情绪或逆反心理。

朱煦表示,“公约”的核心是契约精神,家长要带头遵守,同时引导孩子明白信守承诺的重要性。刚开始执行时,孩子有违反约定的情况很正常,家长要温和而坚定地提醒,耐心地讲道理,既不应严厉指责,也不能轻易妥协。

成都家长付浩分享了一个值得借鉴的经验。他与孩子约定周一到周五不使用电子设备,周末每天可使用1小时,上午、下午各半小时。如果孩子因游戏、动画未结束申请延长时间,他会在时间结束后提醒一次,若提醒后孩子仍继续使用,则记录超时时长,从下一次使用时间中抵扣。“这也是我和孩子商量出来的办法,他也很配合。”付浩坦言,执行“公约”需要家长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还需要各家庭成员的配合。

“不仅需要全家人配合,还要防止他们‘唱反调’。”绵阳家长徐颖对此深有体会,她曾因老人偷偷让小孩玩手机,不得不重新召开家庭会议,让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参与监督,统一思想,避免“隔代纵容”。

上学期间,徐颖与孩子严格执行“周中无屏+周末限时”,约定周一到周四每天可以听20分钟音频,周五放学后到周日,每天可以使用屏幕2小时。她表示,假期可以适当放宽使用时长,但需要搭配其他无屏活动,如安排更多户外运动时间,采取“运动兑换机制”,1小时运动可以换取1小时屏幕使用时间。

徐颖表示,从假期“公约”中培养的时间管理能力、自律能力等,也可以迁移至日常学习中,帮助孩子实现从“管屏幕”到“管时间”的能力升级。她欣慰地说:“坚持执行‘公约’一年多以来,孩子变得非常自律,常常是他自己定好闹钟,时间一到就自觉关闭电子设备。”

“家长想要减少孩子的屏幕使用时间,就要用丰富的现实活动来‘补位’。”

朱煦表示,孩子沉迷电子产品,往往是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互动和情感交流不足。“家长多陪孩子散步、运动、看书、旅游、劳动,让他们‘屏幕外’的生活丰富多彩,电子屏幕的吸引力自然就没那么大了。”

“如何让孩子在数字时代健康快乐地成长,是当代家长的共同课题。手机不是孩子成长中的‘天敌’,不会用才是问题;暑假也不是家长避之唯恐不及的‘难关’,引导要从日常做起。”朱煦说,制定和执行“屏幕使用公约”或许会面临诸多挑战,但坚持实践,不仅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电子产品使用习惯,还能让亲子关系更加融洽。这个暑假,不妨从制定“公约”开始,让屏幕管理成为亲子共同成长的契机,帮助孩子在与屏幕和谐共处中,收获受用一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