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16年第100期(总第2997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优化学习过程 培养创新能力
■岳玲
《教育导报》2016年第100期(总第2997期) 导报三版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体验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因为知识是在过程中消化理解的,能力是在过程中培养和形成的。在教学中注重开放式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引导观察,优化“操作”过程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要遵循其特点,创设情境,运用各种手段,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促使知识内化。特别是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活动,从具体的感性材料入手,加强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操作,在亲身实践中进行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认识,可让学生准备土豆和小刀,师生一起切土豆:先直着向下切一刀,把土豆分成两块,让学生摸一摸其中一块的面;切面朝下,再直着向下切一刀,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个切面相交形成了一条线,这就是棱;最后横着向下切一刀,让学生再观察发现,三个切面相交形成三条棱,这三条棱又相交成一个点,这就是顶点。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感知,对面、棱、顶点的概念已有初步体验,其感性认识已很丰富,再认识长方体面、棱、顶点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诱导思维,优化“发现”过程

数学教学的实质是学生对知识的再发现,其目的是要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数学知识结构,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思维活动应该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要以问题为教学活动的主线。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学时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比较、推理等数学活动,获得积极成功的情感体验。

如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可设计为:课前调查各种商品重量,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发现生活中有数学;学生动手操作,实际称量各种商品的重量,体验克和千克的重量,建立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称出1000克大米与1千克面条,比较轻重,从中发现1000克=1千克的结论。

这里提倡的是自主学习,就是不直接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问题,获得知识,使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是将它扩展到情感、感性、身体和人格健全和发展过程。

三、鼓励质疑,优化“感悟”过程

自主是创新的灵魂。要使学生有创新,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教学中,教师给学生“搭台”,让学生“唱戏”,使学生渴望解决问题。

如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教师先请学生拿出自己做的大小不等的圆片,在直尺上做滚动实验,测出圆的周长,记住数据,然后提问:“谁愿意告诉老师你的圆片直径有多长?”教师根据学生给出的数据能很快说出圆的周长,学生先是不以为然,继而显得惊讶,接着议论纷纷,探索数学问题的渴望便燃烧起来。悬念一旦形成,便促使学生真正成了探索新知识的主人。在此基础上,学生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得出自己的结论,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就教学内容平等地交流、互相借鉴、互相吸收,在合作的氛围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取,自己既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醒,各自生成自己的认识,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在整个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完成,以达到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的目的。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技能知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最终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作者单位:四川省苍溪县八庙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