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2年第66期(总第3714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从“我”到“我们”的共享共生
■汪桂琼
《教育导报》2022年第66期(总第3714期) 导报三版

2020年9月,通过层层推荐,逐级遴选产生37个四川省名师工作室。刘中楷工作室作为高中英语学科唯一的省级名师工作室,迅速找准定位,聚焦课程建设,深化课题研究,推动教育改革,引领工作室成员集群成长。

◆问题即课题

工作室成员分散在各地各校,肩负各自岗位的责任使命,如何凝心聚力?如何攻坚克难?

工作室本质是一个学术共同体。领衔人刘中楷倡导:以问题为导向,问题即课题,研究即成长。工作室要依托课题研究,带领成员专业成长。秉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力高中育人模式变革,他通过对工作室成员的需求诊断,确立了成员面临的英语教学共同难题:培养师生的英语阅读素养。阅读是语言学习的“牛鼻子”,师生英语阅读习惯及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更是阅读素养的关键。

◆活动即策略

确立好课题,围绕课题开展系列扎实有效的活动,是推动工作室建设的重要途径。

一是个性自主的任务分工。课题研究要实现1+1>2的效应,须充分发挥工作室成员力量。规划好课题研究的目标任务、成员职责、具体分工。工作室精拟学习契约,依据每个成员自身优势与特长,进行子课题划分和内容分工,让研究处于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激活他们的信心和动力,催生各成员小组自觉自发的研究活动。

二是多元常态的在线对话。对话是思维的碰撞与智慧的生发。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跨越时空壁垒,建立工作室在线对话常态机制。开展各地成员小组每月一次阅读素养的专题分享,一堂基于阅读素养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一次阅读素养与课堂教学融合的专题讨论。理实结合,分组研讨基础上的集中分享,攻克了成员地理上的距离,践行了“理论学习与实践的多次滚动”,让在线对话理性又生动。

三是人人参与的微叙事。微叙事是对经验得失的梳理与反思,也是分享的重要途径及知识增值的路径。工作室鼓励成员人人微叙事,讲述自己阅读素养的教学故事。并鼓励成员们对这些在实践记录的微故事进行分析与阐释,生成立体全面的现象分析,增加成员的自我阅读素养培育的实践智慧。

◆研究即成长

一是工作室“三种”场域文化形成。课题研究带来成员的阶段性反思,分析课题研究举措带来的得与失,成与败。反思文化带来的生产力,形成研究的知识基础,优化研究的路径,提高研究的效率;常态的对话实现了从“我”到“我们”的共享共生,工作室通过对话活动提升了科研高度,实现了专业联合,促进了凝聚合力;课题研究过程中,由于成员不同的学习背景、知识结构形成了相互帮助的客观需求。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形成了积极的互助文化,提升了知识的共享共进。

二是阅读素养课题结硕果。一年来,围绕阅读素养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厘清了阅读理解与阅读素养的关系,阅读素养与课堂阅读教学的关系,认证了阅读素养培育的主战场在课堂,找到了英语阅读素养培养的突破口。解放了思想,消泯了语文阅读与英语阅读的壁垒,构建了多维对话的课堂理论与实践,激活了生命课堂。通过一年的课堂实践,学生每周课外英语阅读时间显著增加,平均时长增长8分钟,学生阅读理解水平显著提升。

三是工作室成员茁壮成长。领衔人刘中楷主编《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英语简读本》出版并发行。工作室多位成员教学论文获得国家级、省市级奖项,多项省市级课题得以立项、结题并获得教学成果省市奖项。同时,工作室成员脱颖而出,有1人获省特级教师荣誉称号,1人被聘为正高级教师……独行快,众行远。工作室是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培训的一种新样态。如何培?谁来培?一群志同道合的教育人,在一个充满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的领航者指引下,集智汇力,立践立行,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以课题研究为载体,带动一个学科,辐射一片区域,共促教育鼎兴。

(作者系四川省教师发展中心教师培训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