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2年第109期(总第3757期) 导报四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仁爱含“情”智慧有“调”
■胡文东
《教育导报》2022年第109期(总第3757期) 导报四版

《教育的情调》

马克斯·范梅南 著

李树英 译

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10月

ISBN:9787519119799

记不清是第几次翻阅《教育的情调》这本书了,只记得每一次都给我如饮甘泉般的阅读体验,同时也有透彻肺腑的叩问:教育的情调指的是什么?怎样做有情调的教育者?

当我再次一遍又一遍地品味、揣摩书中通俗而精深的“教育现象”式的言说,特别是那一个个亲切而引人深思的故事时,渐渐领悟到,“教育的情调”——有“情”的教育,爱心是关怀性的升华;有“调”的教育,智慧是策略性的升华;而教育反思,则是有“情调”的教育不断得以升华的有力支撑。

一、仁爱为先——未成曲调先有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情调》这本书提醒我们,一定要“了解孩子充满可能性的世界”,要“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孩子”,因为“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到’”。学校和教室应当被孩子们视为“我们的学校”和“我们的教室”,学校里的每一个人“决不能像一个过路人、一个警察或一个朋友那样看孩子,老师必须以教育学的眼光看孩子”“被看到不仅仅是被认出来”“真正的看不仅仅是用眼睛看”。老师、父母要意识到正在成长中的孩子的存在,并且要真正关注孩子、陪伴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在”。

爱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读懂孩子。如何对待孩子的秘密,是最能反映我们对孩子的态度的。书中《孩子对秘密的体验》一节告诉我们,要辩证对待孩子的隐私,儿童能够拥有并保守秘密是走向成熟和独立的一个标志,而能够与最亲近的人分享自己的秘密更是他们成长和成熟的表现。因此,我们不仅仅是要“看住”孩子,更是要观察“秘密”,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使他们愿意与你分享秘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联想到被称为“小学里的大师”和“爱的教科书”的桂贤娣老师。她从教多年,经常会反复问自己三个问题——“你爱你的学生吗?你会爱你的学生吗?你的学生感受到你的爱了吗?”桂贤娣认为,光有爱是不够的,还要懂爱、会爱,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为此,她提出了极具个人特色的“因生给爱十法”——病残生爱在得体、体弱生爱在关心、过失生爱在信任、屡错生爱在严厉、向师生爱在珍惜、背师生爱在主动、个性生爱在尊重、普通生爱在赏识、后进生爱在鞭策。爱不仅要有态度,更要有方法。

教育之爱不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必须满足孩子生命成长的需要。我们只有把发自肺腑的、不同的爱献给不同的孩子,“送达”孩子的心坎上,教育活动才可能有美好的情调。

二、智慧于行——一枝一叶总关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智慧就没有优质的教育。面对敏感而独特的孩子,教师的教育智慧就显得十分关键。

《教育的情调》阐释了许多教育智慧,如:对孩子好奇心、可能性以及个人秘密体验的保护;所教学科与教学行为的物我两忘;爱护学生与严格纪律的平衡等。这些观点并非都耳目一新,却启发我们要带着敏感、机智和爱进入孩子的世界,形成一种“对独特性的独特关注”,以拓展孩子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

当面对“每一个”具体而真实的孩子,面对“这一个”独特而敏感的孩子,教育的细微之处显真情,教师的言行举止见智慧。正如书中在讨论一位校长处理一名调皮学生时说道:“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是教育者进入孩子体验世界的能力。”这种能力,即是能积极分辨出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而言,什么合适什么不合适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与人相处的学问,一种成年人与孩子相处的学问”。

当然,教育的智慧不是为了“摆平”“搞定”家长的手段,不是为了“收拾”“制服”学生的兵法,而是以敏锐的触觉,在关键事件、关键细节、关键场景中,观察、倾听、感受孩子,引导孩子,与孩子共同成长。

三、反思不止——行成于思毁于随

好的教育一定不能离开教育反思。教育工作者必须保持对教育言行的经常性反思,以确保对特定教育情景的敏感性,以及对特定个体所做回应的适切性。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能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叶澜的这句话虽然说的是“教案”,但又何尝不是在说“教育”?“反思”作为连接“阅读、实践”与“研究、写作”的纽带,对教师显得尤为重要。一位善于反思的教师,能够非常细腻地理解孩子在此时此刻的体验,并即刻回应“对于这个孩子,我怎样做才是更好的”这一问题;他会时刻关注教育生活的体验,不断地质疑自己的教育言行。

我们不指望老师是一个完人,每一位老师都可能犯错,但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不断的反思,认识到课堂里个体生命的独特性,把“对孩子的教育转化成自我教育”,不断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这样才能奏出教学的美妙音符,让课堂迸发出生命活力。

总之,《教育的情调》从“教育现象学”的视角,启迪我们要用心用情探究教育现象,时时处处反思自己的教育言行,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并享受教育的美好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