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13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2年第109期(总第3757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自强不息绘就多彩人生
——全省重点群体毕业生励志报告会侧记
■本报记者 钟兴茂 王浚录 文/图
《教育导报》2022年第109期(总第3757期) 导报一版

12月9日,全省重点群体毕业生励志报告会在四川农业大学举行。

12月9日,在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的重点群体毕业生励志报告会环节,现场多次响起热烈掌声,不少参会师生屡次抬手擦拭眼角。原来,他们都被讲述者克服疾病、贫穷等困难,一路前行完成学业、不断攀登突破极限的故事感动了。

读书为人生打造坚毅的“盔甲”

“教育公平,为我插上梦想的翅膀。”拄着手杖蹒跚走上讲台,成都理工大学学生沈西雯向台下鞠躬后,讲述起她的故事。

沈西雯在婴幼儿时期,被诊断出患有“成骨发育不全症”,可能永远无法行走。但她并没有放弃,持之以恒做着康复训练,并且坚持在家自学到10岁。随着年龄的增长,病情趋于稳定后,她妈妈下决心一定要送她去学校读书。

可残疾学生入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妈妈的坚持、党和政府的支持、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沈西雯得以进入了一所普通小学就读。深知求学机会来之不易的她,格外刻苦努力,最终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成都理工大学会计专业。在大学期间,沈西雯从没有因为生病和身材瘦小而自卑,而是积极竞选班级干部,成为学生助理,并考取了各种专业证书,还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2020年,沈西雯跨专业考上了本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在读期间,她深入学习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育对残疾孩子的重要意义。“正是党和国家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给越来越多像我一样的残疾孩子读书的机会,打造出知识和力量的坚毅‘盔甲’,让我们在人生路上能行稳致远、奋勇追梦。”沈西雯感叹。

走出大山才能更好地回报大山

“挖田种地、牧牛割草、翻山砍柴是我的童年生活。到五年级时,我才第一次接触英语。”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9级学生康玉,出生在广元市旺苍县的一个贫困山村。通过国家为贫困地区设置的专项计划,她考入了川农大。

“由于入学时的成绩垫底,我必须用汗水努力开辟前行的道路。”康玉坚持每天去图书馆看书学习,每天至少花3个小时学习英语,连周末也不休息。在科研上,她大一时进入实验室,跟随导师学习并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大二、大三时利用暑假参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高校或科研机构组织的夏令营,积极了解学科的前沿知识。

天道酬勤,大一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康玉排名专业第十一名。一学年后,她必修课成绩排名全院第一,还主持完成了一项校级科研兴趣项目。她连续两年荣获国家奖学金,并获评四川省优秀大学毕业生、四川农业大学年度优秀学生标兵,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 A级证书等多项荣誉,现已以直博身份保送至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

“感谢十余年的艰苦求学经历不断磨炼着我的意志,让我在面对困难时有足够的勇气坚定前行。”在报告会上,康玉感慨万千,“我更要感谢父母的关怀、老师们的帮助,感谢党和国家的政策……让我能够有机会走出大山,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努力成为更优秀的自己,然后回报大山、回报祖国!”

身残志坚者同样可以负重前行

14年前的汶川地震,正在北川中学读书的刘敏,顷刻间被掩埋在废墟下。30多个小时后,她被救出,但右腿却不幸被截肢。此前,她是校排球队主力、校运会200米跑项目冠军。

“截肢、成绩差、心理懈怠,这是我从医院回到北川中学继续学习时的状态。”刘敏说,“虽然因此走过很多弯路,但我从未想过放弃。”游泳、参加乐队……在和自己“死磕”的过程中,刘敏不断寻找前进的方向,用1年时间从班级倒数变成年级第四名,考上四川大学法学院,辅修第二学位经济学,后又以综合成绩第1名保送南京大学就读硕士研究生。

2019年,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刘敏考取省委组织部急需紧缺专业选调生,成为首位考取的残疾人。从村党委副书记到组工干部,基层锻炼的2年分外扎实。“毫不谦虚地说,我在战斗过的地方,都获得了一致好评,改变了大家对残疾人的刻板印象。”

“从迷茫痛苦自卑到自信阳光洒脱,自我奋进的过程也是自我救赎的过程,我不再拘泥于失去了什么,而是更懂得珍惜拥有。”刘敏说,“残疾不可逆转,但我们只是不便,不是不行,身残志坚者同样可以负重前行!”看到越来越多的机会正在开放给残疾人,她相信残疾人也能和所有奋斗者一起,汇聚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势能,成为新时代最动人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