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2月2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2年第113期(总第3761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西南交通大学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校园落地生根——
教师“学深”带动学生“悟透”
■蔡京君 本报记者 鲁磊
《教育导报》2022年第113期(总第3761期) 导报一版

“经过对120个样本的分析,我们发现:同学们对国内外政治经济热点问题关注度较高,心系国家发展;发展自我的意愿强烈,更加注重社会责任感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就业等问题,是身边同学最关心的话题。……”12月9日,在西南交通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上,2022级学生王贝安进行小组主题实践成果展示汇报。

这是任课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锋给同学们布置的“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国有我”主题实践作业。除了调研报告,其他小组的同学还通过实地采访、制作视频等方式,展示和讲述自己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解。

“同学们从身边人、身边事着眼,通过材料收集、分析与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样的认知才更加深刻。”刘锋说,设计主题实践作业的初衷,就是要引导学生把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与自己的学习、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将之内化为思维、外化为行动。

近来,在西南交通大学,越来越多教师像刘锋一样,引导学生用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传播,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校园落地生根。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储备“一桶水”。怎样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讲准、讲深、讲透、讲活,是高校思政课的重难点。

“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丰富、系统深刻,涉及的知识点众多,而负责具体课程的老师专业背景不一,怎么办?”西南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学勇说,学院发挥集体智慧进行攻关,举行了多次院级的集体备课会,帮助教师整体把握、全面系统、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要义。同时,各教研室间常态化开展备课会、研讨会,凝聚共识、取长补短。

李学勇说,全校思政课教师“集体攻关”,对照原文,全面梳理、研究党的二十大精神,首先解决“融入什么”的问题。接着,对照教材,反复揣摩,找到每门课、各章节的融入点,解决“融入到哪里”的问题。“在课程设计上,结合学校轨道交通的特色、底蕴和优势,当代大学生的代际特征,特别注重情理联动、师生联动。”

“不能所有思政课都是一样的讲法,要体现课程差异。”李学勇表示,每门课的老师结合课程性质、内容、特点进行教学设计,课程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差异性。

西南交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李世敏是研究生思政课的任课教师之一,结合研究生理性思维强等特点,采用了“主题讲解+小组实践+视频征集”的教学模式,将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度融入课堂。他围绕“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这一主题,设计并组织了“三代人眼中的成都变化”“春熙路的百年变迁”学生社会实践调研,让学生亲眼看变化、亲身感受伟大成就,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思考“十年伟大变革”的根本原因。

“讲,就是最好的学。”西南交大组建了理论宣讲团和师生巡讲团,让学生做学习者、实践者,给身边的人讲、给同辈的人讲,加深青年学子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解。学校思政课教师还深入开展研究阐释,刊发系列研究文章,以研促教,推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走深走实。

西南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顺洪表示,学校将紧密结合青年学子的思想实际和学习实际,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加快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共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同心圆,让思想伟力直抵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