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无书可读,偶尔弄到几本旧书总会爱不释手,一遍遍地读。我曾以为带着岁月沧桑的旧书才是读书人的最爱,直到如今有条件买新书了,才发现手捧一本新书,才是最美的享受。看着家中书柜里的新书日渐增多,我自豪地对儿子说:“这些书将是爸爸留给你的财富。”
在我的熏陶下,儿子也渐渐爱上了读书。一个周末,儿子从书架上抽下一本崭新的《诗经》,翻了几页,便来问我。这本《诗经》是我几个月前网购来的,新书一到,我迫不及待撕去塑封,捧书在手,轻轻翻阅,那精美的封面、丰盈的质感和美轮美奂的装帧,让人顿觉心悦神怡。我随意翻开几页浏览一番,便把书放在书架上了。后来,同等命运的新书也被一本本摆上了书架。
此时儿子翻着书,指着“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些句子,问我什么意思。别说儿子读不懂,我也是一知半解,这让我不由得汗颜。
此后,我一有时间就打开《诗经》,参照注释细细品读,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上网搜索、查资料,并用笔标注在书页上。原来,《诗经》并不难,只要攻破生僻字词的壁垒,理解了古今词义对照,就很容易读懂了,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这不就是说“车前草繁茂鲜艳,采呀采起来”,多么浅显易懂啊!渐渐地,一个不同的《诗经》出现了,原来一尘不染的崭新的书页,被我画满了线条、写满了批注。而我对内容也有了更多的新发现,儿子再问我的时候,我可以滔滔不绝地给他讲述《诗经》里的内容,呈现三千年前先人们丰富的情感以及生活和劳动的场景。
原来把书读旧,才是真正的读书。后来,书架上的新书《论语》《道德经》《史记》等都逐渐变成了旧书,里面有了我读过、画过、记过的痕迹。遇到一时读不懂的地方,也不需强求,放一放,过一段时间再读再思考。正如苏轼所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我也这样告诉儿子,遇到读不懂的不用着急,等以后多读几次自然就能读懂了。去年,我买回一套《平凡的世界》,刚上五年级的儿子也跟着囫囵吞枣地读了一遍,众多的人物和陌生的时代背景把他给看晕了。后来,我也重读了一遍,把精彩的句子画出来,也写过批注,上学时虽然读过,但是现在重读就有了更多新的感触,一气写下3篇读后感。儿子也跟着读了一遍,说大概能理清了。前不久,儿子又读第三遍,通过我读过的痕迹、标注以及我的讲解,他轻松读懂了这本书,更理解了青春与奋斗、挫折与追求的意义。
买来新书不是为了摆设和炫耀,而是为了真正拥有这本书,哪怕书中只有一句话能感动或影响我们,也算没有白读一回。把书读旧,不是不爱惜书,相反,我经常对儿子说:“爱读书的人一定是爱护书的,每次读书都要洗净手,不能把书页抹黑,而且要习惯用书签做记号而不是折页。”
把书读旧,才能把人读新。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它的前提是把书读进心里,才会让心灵披上美丽的衣裳,而不是用书来装扮我们庸俗无知的躯壳。读书也不只是为了获取知识、开拓视野,更是为了与智者对话,认识真理、读懂人生,只有读懂、读透了书,才能读出一个全新的人生来。
书架上的新书,正在一点点失去最初崭新的容颜,时光摩挲的痕迹和轻轻浅浅的勾画涂鸦,让书籍和读书人有了某种情感上的相通。所有的新书,都应该成为书架上的旧书。一本本由新变旧的书籍,饱含岁月的沧桑和前人的智慧,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崭新的生命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