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3年第52期(总第3817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护学岗”遭投诉:家校之争,重在沟通
马晓冰
七日谈《教育导报》2023年第52期(总第3817期) 导报一版

近日,“四川一学校要求家长排班到校站岗”的词条上了热搜。原来,有家长投诉乐山井研县某学校要求家长轮流站岗执勤,并排表打卡,强制“自愿”,引发网友热议。当地教育局回应称:情况属实,并无不当,请家长多理解支持。

“护学岗”,顾名思义是指设立在校园门口和周边,维护学校周边治安秩序和道路交通秩序等职责的岗位。要求以公安民警为主导,协辅警、学校保卫干部、保安员、教职工和群防群治力量共同参与。对于校园安全防范工作而言,“护学岗”的设立无疑是守护孩子上下学路上的一道重要防线,其设立的必要性毋庸置疑。

一切为了孩子,是家校之间最大的共识。而为守护孩子安全而设的“护学岗”为何会引起如此大的争议,笔者认为,权责难划分,沟通是重点。

首先,家庭教育的责任“骤降”在肩,家长有情绪实属正常。“家长什么都要干,配合学校各种要求不说,现在还要请假来站岗。”“说是自愿报名,实则是软性强制。为了孩子,家长哪敢有意见。”……“护学岗”只是家长承担的“共育”职责之一,花样的非书面作业、家庭批改任务、课外校外实践等等项目令不少家长压力倍增。从“送进学校”“交给老师”到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家长的身份转变需要过渡,责任意识也需要恰当引导。

其次,家校之间划分责任边界,本就易说不易行。“家长护学岗”引发家校的权责之争的事件并非个例。从孩子出发,学校和家庭需要配合、合作,但落实到具体的环节中,谁承担的多些,谁付出的少些,却很难做出界定。家长都希望学校能多为孩子着想,不把“课堂作业”带到“课下”;学校也希望家长多体谅老师的不容易,积极贯彻学校的要求,给学校教育“做好辅助”。至于双方为什么要这样做,孩子成为唯一的原因,为权责边界争论不休,受伤的也终是孩子。

其实,学校的工作需要被理解,家长的压力需要被看到。在家庭教育的场域里,由家长主要发挥功能,言传身教,做好榜样;而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家长的任务更多的是适时配合,学校也需要考虑家长的社会属性,建立更具弹性的家校共育机制,给家长更大的选择空间,不让配合变成“绑架”。

同样的一句话,笑着商量和命令下达会带来截然不同的反馈。既是通力合作,就需要双方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多地为共有目标作贡献。家长相信学校并不是“偷懒”而是需要帮助,学校明白家长不是斤斤计较而是各有苦衷。在一个良性的沟通氛围里,才能减少“被自愿”的出现,化“投诉”为“感谢”,从教育路上的“搭子”成为真正携手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