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一片安静,但农业科学技术系的一间办公室里,却传来了讨论的声音,那是农业科学技术系系主任王怀禹在和同事们就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数智化转型做准备工作。
“我平时没有其他的消遣爱好,就喜欢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和有挑战性的工作。”王怀禹说,在改革和探索中取得一些成绩,会有获得感,“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1991年,王怀禹从重庆涪陵师范专科学校生物系毕业后,毅然放弃在南充市主城区工作的机会,选择了在远离城区的南充农业学校任教。“没想到,这一干就是30年。”
在学校升为南充职业技术学院的前几年,发展较为困难,一些同事选择离开,但王怀禹始终坚守在热爱的这片土地上,把自身成长和职教发展牢牢绑定,并且一直在探索职教新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脚上有泥、手上有茧、眼里有光、心中有农”的高素质畜牧技术技能人才。
王怀禹在实训室给学生开展演示教学
科教融合 把最新的知识带到课堂
在农业职业教育教学路上,王怀禹是一位敢想敢闯的人,总是冲在教学改革的最前沿。
2007年,王怀禹以3门课程被整合为《畜禽繁殖与改良》课程为契机,开始了教学改革。经过多年探索,该课程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培养需要,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思想,建立了“选种—选配—扩繁”的设计思路,并以此思路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重构和序化,设计了畜禽性状遗传基础、选种、选配等7个学习项目。
在教学中,王怀禹善于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把思政之“盐”溶入教育之“汤”,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讲到育种的内容时,我会向同学们着重讲解国内优良的种猪品种,增强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技能报国的决心。”王怀禹说。
课堂革命的核心是教师,王怀禹甘做课堂革命的引路人,他以《畜禽繁殖与改良》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为载体,探索实施实训教学虚拟仿真练习、牧场远程同步教学,利用云端技术实现虚实结合,把课堂与牧场连接起来,打通教学与生产对接“最后一公里”。该教学模式得到了专家与同行的肯定,获得了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指委教学成果二等奖以及四川省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二等奖。
高职院校需不需要搞科研,曾一度成为热议话题。在王怀禹看来,高职院校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研究者,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促进的。
早在2008年,王怀禹在教学工作之外,就挤出一些零碎时间,把科学研究与自己从事的教学内容相结合。“之后,我用4年时间撰写了20余篇科研论文,其中有11篇北大核心期刊,主编了1部教材。”王怀禹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王怀禹在科研道路上的顽强拼搏,换来了可喜的学术成果。2011年11月,他成功晋升为畜牧学教授,成为当时南充职院为数不多的教授之一。
晋升为教授后,王怀禹没有选择“躺平”,而是毅然冲锋在科研最前面。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他扩大了自己的科研领域,不只局限于自然科学的研究,还加强了高职教育领域软科学的研究,助力乡村振兴。自2014年以来,他共承担市厅级及以上教科研项目15项,并于2021年获得南充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项,入选南充首批“果州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项目。
作为职业院校的教师,王怀禹孜孜不倦地践行以研促教、以教助研、教研相长。“教材上有些东西其实已经不适应生产的需要了,我会把在项目研究中接触到的最新知识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延伸。”王怀禹说,这样一来,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就转化为课堂上的教学资源,培养的学生也更加适应企业需求,“而不是学养殖的学生只懂书本上的养殖。”
王怀禹不仅把科研成果转化到了课堂教学,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置入科研模块,让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用科研成果换取一定数值的学分,“实现学生分层教学,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个性化、多元化需要。”
校企合作 实现招生招工一体化
由于一些家长存在偏见和误解,不愿把孩子送到高职院校学习,更不愿选择涉农专业。在这样的背景下,王怀禹临危受命,担任南充职院农业科学技术系系主任,他广泛发动宣传,向社会、家长宣传国家的惠农政策和学农的美好前景。渐渐地,他硬是把原先仅有200多名学生的农业科学技术系办成了现在近2000名学生的“大系”,学生规模实现了近十倍的增长。
针对畜牧人才供需矛盾突出、教产脱节等现实问题,王怀禹大胆进行专业建设改革。自2017年起,他带领农业科学技术系以畜牧兽医专业为改革突破口,联合政府与企业,组建“大北农学徒制班”,开启畜牧兽医专业“双零驱动、三层递进、标准控制”现代学徒制创新与实践。
“在我们的‘大北农班’,学生不用出一分钱学费,由大北农集团全额资助,进班就签订校地(企)生三方协议,成为大北农准员工,毕业即入职,实现招生招工一体化。”王怀禹介绍,对于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建立了入徒阶段识岗、学徒阶段熟岗练岗及跟岗、出徒阶段顶岗的“三层递进”能力培养体系。
如何让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更加吻合?王怀禹进一步解释,“大北农班”基于大北农养猪领域职业仓,改革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例如,我们把与实际生产紧密相连的‘猪生产与猪病防治’分设为‘种猪生产技术’‘仔猪饲养管理’等几个小课程模块,校企双方共同实施模块化教学。”
“我们还构建了‘职业仓引航、标准护航、质量保航’的三重质量保障体系,解决教学管理与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培养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王怀禹说。该培养模式被省内外13所涉农高职院校借鉴应用,被评为2021年四川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毕业的两届学生中,超八成人已成为企业技术、生产及管理骨干。
同时,2018年以来,王怀禹多次赴凉山州进行招生宣传,与民族地区涉农中职学校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打通中高职衔接之路。在他的努力下,近5年,南充职院承接四川省“三州”人才定向培养任务,为省内民族地区培养畜牧兽医专业定向生215人,涉农专业非定向生近300人。
王怀禹带领学生深入研究基地学习实践
搭建平台 培育更多农业职教人才
身为系主任和专业学术技术带头人,王怀禹深知团队的力量对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专业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着人才瓶颈,为此,我搭建教科研平台,筑巢引凤、借巢引人,锤炼一支能打胜仗的团队。”王怀禹说。
2018年,王怀禹主动与南充市农业科学院对接,合作成立了南充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学院,整合科研院所资源,实现学生深入研究基地学习实践、专家学者深入课堂教学的良性互动。之后,他还带领农业科学技术系建成“畜禽疫病防控与检测”“果品控制与深加工技术”南充市级重点实验室。
各种平台的搭建吸引了一批优秀人才加盟。近年来,农业科学技术系先后引进博士3名、硕士9名,大大优化了教师队伍结构。
无论在教学、科研,还是社会服务等领域,王怀禹都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他身体力行,率领教师团队参加科技厅组织的“三区”人才支持计划,为中小微种养殖及农产食品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提供技术服务,发挥教师的技术优势,更好地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如今,王怀禹培养过的许多教师已成长为农业职教领域的骨干,教过的学生或奋战在农业生产一线,或走上领导岗位,成为服务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中坚力量。王怀禹也先后获得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省“四有”好老师、省农业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等殊荣。
“改革多了,这两年陆续见成效。”王怀禹说,他会继续践行“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标准,培养更多的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创新型、复合型农业人才。
在王怀禹的带领下,农业科学技术系教师团队得到较快成长,先后评聘高级职称10人,取得执业兽医师等资格8人。展望未来,王怀禹信心满满地表示:“一花独放不算春,满园花开才是春。我正带领教师团队冲击省‘双高计划’建设项目,期待团队能进一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