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2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22期(总第3917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写作源于追求教育的美好
——对话江苏省沭阳如东中学副校长许大成
《教育导报》2024年第22期(总第3917期) 导报三版
【人物档案】许大成,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江苏省新课程改革先进个人,先后主持和参与10多项省市级课题。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国教育报》《教育导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100余篇。2021年,入选《思想政治课教学》“四十年四十人”。【对话人】教育导报夏应霞

夏应霞:许老师,您是如何走上教育写作之路的,有没有一个契机促使您开始动笔?

许大成:刚做副校长时,我分管学校的教学、科研、招生、校办、党办、督导等工作,忙得喘不过气来。一次到省城开教科研工作会议,我说了自己的苦恼。一位老专家告诉我:“管理不只是一个样子,你可以通过科研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回来后,我开始学习管理科学,并在实践中学会赋权,把能做好的事情认真做好,把不擅长的事情通过赋权交给擅长的人做。结果,分管工作大有成效,自己也从繁重的事务中抽身,静下心来教学与读书。有一次,我翻阅“西方美术史”,看到了雕塑“断臂的维纳斯”,一下子想到了老专家说的“管理不只是一个样子”,产生了灵感。于是,结合自己的管理心得,写了论文《学校管理中的断臂之美》,很快在《中小学管理》上发表。当时,《中小学管理》已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能在上面发表文章对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增强了我教育写作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现在回想起来,这篇文章不仅塑造了我的管理风格,也蕴含了我写作的基因。

夏应霞:文章发表会让人有写作的动力,但是您坚持教育写作的真正理由是什么?

许大成:有人曾问大作家雨果,已经无人读诗了,你为什么还要写诗?雨果回答,要停止我的写作,那就意味着“男女之间不再相爱,太阳也不再升起,玫瑰花也不会开放了”。雨果连用3个美好事物做比喻,回答了为什么要写作的质疑,让我们感悟到,教育写作的强大生命力来自于追求教育美好的人性深处。我坚持教育写作,是基于3个理由:一是教育写作是理论与实践的平衡术。我们常常为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等教学日常而忙碌,也会因阅读而充满理想与激情。但教而不写则俗,读而不写则虚。只有借助教育写作这一纽带和桥梁,才能让我们坚持有情怀的现实主义,做到在躬耕教坛中向下扎根,在追求理想中向上飞扬。二是教育写作是思想成长的孵化器。我们都是在教学间隙里抽身写作,没有大把时间周密思考,必须用好教学中的碎片化时间。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不是想好了才写,而是写完了才想好。只要有创新的火花在闪耀,思考的灵感在萌动,我就拿笔写下来。我的比较成熟的教育主张和观点都是在写作中形成与完善的。这也让我感悟到,写作不仅是思想的简单呈现,更是思想的能动建构。三是教育写作是遣词造句的实验室。记得萨特说过,当人看见一棵梧桐树时,其实是在等待着关于这棵梧桐树的形容词。有这个词,才使得这一凝视具有了意义。萨特对于语词的高度重视,对我很有启发。可以说,教育写作就是为教育实践寻找表达方式,为思考寻找合适词语。因此,教育写作要摒弃言说的草率,必须致力于语词的精心打磨与精致优雅。这就需要我们下“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推敲功夫。一个不喜欢遣词造句的老师,很难体验到写作成功的愉悦,他的写作势必因表达

的粗糙而降低品质。

夏应霞:作为一名学科教师,在教育写作时常聚焦到哪些主题和内容?您最难忘的一次教育写作经历是什么?

许大成:中小学老师的教育写作主要是应用型写作。虽然不同的老师关注的具体内容不同,但从总体上看,都源于实践需要与使命召唤,都希望在“立言”中“成人成己”,因此,聚焦的主题是基本相同的,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聚焦学科能力的精进,提高自己学科教学水平;聚焦课改理念的落地,提高新课程实施素养;聚焦教育同仁的对话,发挥自己对其他老师的指导作用。

但聚焦有价值的主题未必写出有价值的文章。在这方面,我有一次难忘的经历。针对新课改实施中出现的“课堂教学技术精巧有余,师生精气神不足”问题,我写了一篇《融入自我:政治课教学的生命化》论文,投了几家期刊,均未发表。于是,我把这篇文章发给大学的胡健老师。他肯定了我的钻研精神,然后评价文章内容是好的,但开头太拖沓,松散无力,他指导我:“开门见山,门要宏阔,山要陡峭。”建议我在写好导语上下一番功夫。按照胡老师的指点,我从《课程教材教法》中选出50多篇文章,反复悉心揣摩这些文章导语的写作结构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反复修改文章的导语,并依据导语修改全文,数易其稿,一直到了第五次修改,胡老师终于满意地说:“这次可以投稿了。”我投了核心期刊,收到了用稿通知,最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上发表。论文发表后,反响强烈,荣获当年期刊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从此,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我不再像原来那样“吃力”。这次经历之所以最难忘,因为有高清晰的目标追求、高水平的专家指导、高投入的修改经历,从而有了高回报的写作收益。

夏应霞:教育写作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具体表现在何处?

许大成: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是教育写作的应有之义、内在要求和必备品格。但帮助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的短期能见效,有的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效。总体来说,教育写作可以直接指向一节课的改进,但更多情况下是通过提升教师的精神品质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一般来说,坚持教育写作的老师,更具有对教育教学持久而理性的热爱,更具有教书育人素养、教学设计素养、整体优化素养、语言表达素养、问题辨析素养、理例融合素养,更关注教学目标的精心优化、教学过程的精意改善、教学细节的精细雕琢、教学效果的精益求精。

从我自己的经历看,我更愿意把教育写作看成教师专业素养高低的“标识”。专业素养高的教师,会自觉坚持教学教研一体化,把基于实践的教学反思过程一直延伸到教育写作。长期以来,我坚持“四必”:教必思,思必读,读必写,写必成。举个例子,我上完一节课,就要反思;为了走出经验的狭隘,就要读书;读书后,借助理论的指导,意识到了这节课的不足、怎样才能上得更好……我将这个动态的反思过程写成“文本”,加以呈现和固化,在篇幅上可长可短,在内容上可点可面,在质量上可粗可精,在功用上可直接投稿,可作为资料保存,成为投稿前的“初级产品”。但无论怎样,我会“用笔把课再上一遍”。写能促读,写能启思,写能导教,有了“写”的倒逼,专业素养也就自然而然提升了。

夏应霞:这么多年的写作,您曾遇到过难点或瓶颈吗,又是如何进行突破的呢?

许大成:我遇到的最大的难点或瓶颈就是教写分离,为写而写,导致教育写作既感受不到实践的气息,又发挥不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样的写作,不可能提升专业素养。我追求的是知行合一、教研融合、以写促教的写作境界。突破这一瓶颈,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一个保持清醒、不断修炼的过程。它不仅需要“术”的改进,更需要“道”的提升。

立足新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一篇优秀的教育写作,一定回响着生活的足音,律动着时代的脉搏。教育写作中,我始终认真梳理新课改实践中的经验体会,自觉捕捉鲜活而有生命力的教育话题,努力让自己的写作既有时代性,又有时效性,充分发挥写作对专业素养的提升作用。

聚焦真问题。无问不成文,真问价更高。好的教育写作,一定建基于一个真问题。因此,我始终增强问题意识,自觉意识到写作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写的,做到聚焦“真问题”,探索“真解决”,引发“真思考”,进而彰显教育写作的核心价值。

保持诚实感。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我的教育写作都是我对自己切身经验的真诚书写。只有依托个人经验,沉浸在诚实感中,我才感到我的教育写作是可靠的、确切的,而不是悬空的、虚妄的。无论赞同还是贬抑,都是自我内心的判断,无论是舒缓还是湍急,都是自我心灵的节奏。这种写作使我获得一种道德感上的满足:这一切,都是我经历过的,我没有胡言与妄说。可以说,“我手写我心,我笔记我行”,始终是我教育写作的座右铭。这样的教育写作,就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写作行为,而是我教育教学的精神之旅,一个丰富自我、提升自我、成长自我的关键性事件。

【本文系“四川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一般项目“专业写作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影响研究”(PDTR2023-13)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