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47期(总第3942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让感恩成为每位学生的优秀品质
——一所农村中学的德育实践
■本报记者 王浚录
《教育导报》2024年第47期(总第3942期) 导报二版

“罗老师,我们回来看您啦!”近日,南部县建兴中学1988级校友龚发明携数位高中同学回到母校的教职工宿舍,看望曾经的班主任罗天培。看到毕业36年的学生自发从天南海北“赶回”,年近九旬的罗天培噙满泪花,“谢谢孩子们!”

为何这所农村中学的学生毕业多年,对老师的感恩之情不减?“懂得感恩,才能坚持梦想、勇担责任。”建兴中学校长王旭表示,学校形成了“心怀感恩以树人,多元发展以立世”的办学特色,把感恩教育落实在课堂、渗透在校园、延伸到生活中,培养了一批批“懂感恩、会感恩”的农村学子。

每一面墙会“说话”,每一个角落能育人

在建兴中学校园一隅,一座去年落成的“感恩教育园”展示着古代孝道故事,不远处的树木上悬挂着感恩教育标识牌,花盆里摆放着感恩卡片,“报恩楼”里、“铭恩路”上人来人往……

“学校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因地制宜、精心设计,感恩教育渗透到了校园的一砖一瓦中,每一面墙、每一条长廊、每一个角落都充满感恩的文化气息。”建兴中学党总支书记孙武说,学校加强感恩主题的人文景观建设,让每一面墙壁“说话”,让每一个角落育人,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可以接受感恩文化的熏陶,时刻感受到感恩的力量。

孙武告诉记者,这些人文景观都围绕着“感恩有你、强国有我”的主题而布置,通过经典的历史故事和身边的案例,引导学生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感恩自然、感恩社会、感恩祖国,把感恩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勤练本领、勤学上进。

不同于一些学校较为单一的德育方式,建兴中学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举办感恩主题的阅读、班会、事迹探寻等德育活动,在实践中强化感恩教育。“在最近举行的感恩体验交流活动上,同学们参与网络收集、现场点赞、视频展播等环节,对自己获得的感恩认识进行整理、交流,对感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王旭说。

建兴中学还鼓励学生利用重大节日开展感恩回报活动,如在清明节祭扫烈士陵园、在重阳节帮助老年人;在家中通过力所能及的方式孝敬父母,从而把感恩意识转化为具体行动,让学生既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帮助,又更加主动地帮助他人、回报社会。

感恩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实现全面育人

感恩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为了保障感恩教育的持续实施,建兴中学成立了“以书记为组长、校长为副组长、全体班主任和中层干部为成员”的感恩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结合全校和各班的家长委员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感恩教育网络”。根据工作实际情况,该校还建立健全了各项感恩教育工作制度,让感恩教育活动的开展和评价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也为感恩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载体。在建兴中学,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科的具体情况,把感恩教育积极的情感、乐观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融入学科教学,如语文学科的感恩手抄报比赛、英语课上的感恩题材“小对话”、音乐课上学唱《感恩的心》……

与此同时,建兴中学编写了“感恩伴我行”系列校本教材,分学科开展感恩教育优秀案例和课例评选、展示、研讨活动,建设感恩教育课程资源库,打造了一批感恩教育精品课程。

“感恩教育和各学科之间并不是割裂的。”王旭表示,学校以实施感恩教育为契机,强化德育活动与学科教学的相互融合,促进课程整合,统筹利用各种资源,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活动,凸显感恩教育,实现全面育人。“全体师生都参与感恩教育,感恩真正成为了学校的内在文化。”

校友反哺母校,传承感恩情怀

受到感恩文化的熏陶,一代代建兴中学毕业生前赴后继、捐资兴学,为母校和家乡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班主任董正泉对学生关怀备至,注重学生生涯规划和长远发展,深受学生爱戴。他的高1998届学生田潇,毕业后投身实业,创业有成。母校情深,师恩难忘,田潇分别于2017年和2023年为建兴中学捐赠总价值5万余元的高级黑板、智慧黑板和电脑,让农村学子也能通过信息化设备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目前在一家大型农牧企业任执行董事长的建兴中学2001届校友张明贵向母校捐赠了50万元的公益基金,用于帮扶部分家庭困难的学生,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出身寒门的张明贵正是因为在建兴中学求学期间,接受了校友的慷慨捐赠,才对学习与生活燃起希望。“饮水思源,无论走到哪,我都不会忘记自己是农民的孩子,更不会忘记自己从哪里来。”他说,自己要把这份感恩的情怀继续传承下去,助力学弟学妹成长成才。

如今,校友捐赠的“安科楼”“晓林楼”矗立在建兴中学校园,校友们的无私助学事迹被师生们口口相传。孙武相信,建兴中学所形成的感恩教育的办学特色与校友捐资兴学的优秀传统,一定会激励更多学生满怀感恩之心,学有所成。“从农村走向更宽广的世界,也不忘记来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