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③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快教育强省建设,有赖于高质量教师。作为未来教育的主力军,师范生兼具“受教育者”和“准教师”的双重身份,其心理健康水平、心育意识和能力,不仅关乎自身幸福感,还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师范院校要充分认识开好心理健康必修课的重要意义和基本要求,提升教师的育人育心水平。
一、师范院校开好心理健康课的意义
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作为成长中的学生,师范生在大学期间会面临学业、人际交往、个人成长、就业压力等挑战,容易产生迷茫、人际敏感、情绪困扰、就业焦虑等心理问题。开好心理健康必修课,有助于师范生更好地觉察自身心理困扰、掌握心理调节技巧,提升心理健康素养。
降低职后心理健康风险。有研究显示,教师“职前阶段”的心理素质是其“职后阶段”心理健康的基石。因此,控制心理健康问题风险因素,除加强在职教师心理健康监测与服务,教师职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可忽视。开好心理健康必修课,能使师范生更好地应对挑战,降低职后心理健康风险。
提升育人育心意识及能力。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指出:“教师要注重学习掌握心理学知识,在学科教学中注重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既教书,又育人”,要提升“发现并有效处置心理健康问题的能力”。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加凸显,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开好心理健康必修课,有助于师范生增强心育意识,了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育方法,提升育心能力。
二、师范院校开好心理健康课的基本要求
开齐心理健康课程。师范院校要结合《中学/小学/学前/中等职业/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等文件要求,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整体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面向师范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理学必修课。要解决好当下师范生培养过程存在的“重学科专业课程、轻教育心理专业课程”等问题。
用好见习实习机会。要确保师范生至少有一年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学习和一年的中小学见习、实习经历。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指导师范生用好见习、实习机会。见习时,注意观察学习指导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学生谈心谈话的技巧等,从心理学角度对观察到的教育教学现象进行解读,撰写心育故事;实习时,尝试将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和技术运用于工作中,比如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本着尊重、真诚、共情等态度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师范生要通过持续实践和反思,不断积累心育经验。
拓宽能力培养途径。除见习、实习外,要通过办好心理社团、举办比赛等方式拓宽师范生心育能力培养途径。比如,鼓励师范生参与心理社团,在赏析心理电影、创编并表演心理剧、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参与团体心理辅导、共读心理书籍等活动中,培养和提升心理自助及助人能力。再如,举办心育故事评比、心育知识和技能大赛等,引导师范生学思结合、以赛促练、以赛代培,提升其心育素养。
鼓励学生按需“加餐”。针对当前心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内容不健全等问题,师范院校一方面要充分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师范生心理课程设置与教学经验,不断丰富和完善心理健康相关课程,提供好“正餐”;另一方面,要指导师范生在吃好“正餐”的同时按需“加餐”,即通过自主学习补充营养。比如,围绕未来的教育教学及班级管理工作需要,阅读心理政策类、心理自助类、危机干预类、生涯规划类、家庭教育指导类等心理学书籍,或通过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雨课堂等平台选修相关心理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