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63期(总第3958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共建共育 做更好的“教育合作人”
■本报记者 张文博
《教育导报》2024年第63期(总第3958期) 导报二版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有机衔接、协同配合是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更是促进青少年儿童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近日,在四川省家庭教育研究会主办的“共建共育校家社一体化育人新生态”学术活动上,与会专家就校家社共育的理论与思考、问题与经验、实践与创新进行了探讨。

提升认知

了解孩子的成长与发展需求

“如果你是一位百岁老人,他人想要了解你的发展情况,仅了解你在某个时间点的状况,他们能得到全貌吗?”在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郭静看来,人的发展既是多维度的,又是多方向的。因此,对于孩子的成长,需要用全面的视角、全方位地去看待。“许多人一提到北大、清华,便认为这些学校的学生自带光环、天赋异禀。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会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逐渐显现。”郭静以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学生为例,他们在完成五年制本科教育后,将面临转段的挑战,需要通过英语六级考试才能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然而,令人惊讶的是,部分学生在多次尝试后,依然未能通过这一考试。

郭静指出,这些学生中不乏高考成绩数一数二者。他们高中时成绩优异,然而,经过5年的本科学习,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独自应对学业的挑战,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提醒我们,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不仅包括个体的认知行为、自我价值感,还涉及到家庭教育方式、学校教育环境以及社会环境。”

为了进一步了解更多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情况,郭静带领团队与唐山市迁西县教育局合作,针对该县五年级以上,包括初中、高中以及职业高中共计3万多名学生,从心理健康、身体健康、行为发展、不良经历、家庭环境等维度进行了全面调查。

“随着学业压力的增加,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郭静发现,学业倦怠、校园欺凌、网络成瘾等问题不仅与学生的态度有关,还与教师的处理方式、旁观者的态度密切相关。“孩子的发展受社会因素影响大于个体因素。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孩子的问题归咎于他们自身,而应看到他们背后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目前,尚无有效的解决方案来应对这些问题,因为这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对此,郭静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和建议。她认为,通过部分学校前期的探索与实践,已经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应对模式。然而,这一模式不应仅限于学校层面,而应进一步转化为社会政策,从而覆盖更广泛的群体和更多学校,推动整个社会体系的完善。“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为青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创造一个更加有利的环境。”郭静说。

科学管理

为孩子创造开放、多元的成长环境

“高考结束以后,许多亲戚朋友咨询我,现在什么专业最热门?孩子报考什么专业以后好找工作?”面对这些问题,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四川家庭建设研究院副院长陈莉有些无奈,现在所谓的“热门专业”,4年以后谁知道热不热门?“现在社会变化那么快,我们要培养孩子适应未来、在复杂情形当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简单说,就是学会学习的能力。”

“要培养这样的人,在功利的高度结构化的课堂中是很难完成的,我们必须让孩子生活在一个开放、多元的环境中,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陈莉说。

然而,当下青少年儿童面临着“高聚集的家庭生活”“高期待的养育者”“弱现实感的生活”三大困境。“孩子是家里的焦点,受到来自父母、祖父母甚至更多家庭成员的密集关注。这种过度的关注虽然体现了家庭成员的关爱,但也限制了孩子独立思考和个人空间的需求,使他们缺少独处和自我探索的时间。”陈莉表示,社会竞争激烈,家长通常抱有“不进则退”的心态,对孩子的期望值极高,往往不能接受孩子的失败;同时,以分数为主导的单一评价体系忽视孩子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使孩子逐渐失去对现实世界的感知和理解。在同伴交往上,一些孩子在网络上结识的朋友多于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又进一步削弱了他们与真实生活的连接。

“面对这些教育困境,学校或家庭难以独当一面,唯有构建一个以爱和尊重为基石的校家社协同育人体系,方能破局。”陈莉指出,在家庭教育中,尽管父母常把对孩子的爱挂在嘴边,但方式不当可能适得其反;同样,在学校教育中,老师虽心怀善意,若教学策略与手段未能因材施教,亦可能事倍功半,难以达成预期的教育效果。

如何将传统的教育经验转化为科学理性的管理?在陈莉看来,校家社协同育人不仅是一个管理学问题,还涉及到资源的筹措与分配,各要素之间的协同合作、控制、反馈和计划等多个方面。

“在协同育人的研究中,我们应避免纯粹的理论探讨,而应以学术为中心,扩大研究队伍,开放研究环境,并注重数据的保存和数据库的建设。”陈莉说,通过打造活动品牌等方式,分析学校所在区域的优势与劣势,把握机遇与挑战,才能更好地满足学校、家长、社区对家庭教育指导和孩子生涯规划的需求。

 

圆桌论坛

在当今社会,教育不再局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如何做好孩子成长路上的“教育合伙人”?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来自学校、家庭、社区的代表在圆桌论坛上各抒己见。通过观点的交流与碰撞,嘉宾们对共建共育校家社一体化育人新生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

成都高新区银都紫藤初中东区学校德育处副主任吴林:现代教育已经从单一的学校教育转变为涵盖家庭、社会等参与的大教育体系。学校在这个体系中发挥着引领和协调的作用,通过整合家庭、社区等资源,共同参与孩子的教育和成长过程。成都高新区银都紫藤初中东区学校在多年的探索中,形成了一些成果和经验。例如,学校成立了 SFU联盟,下设研究院和教育公馆,推动家校共育工作。研究院推出了针对家长、孩子和老师的课程,让各方都能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教育公馆则通过家长讲堂、互学、共学共读等形式,加强家校沟通,让家长更深入地参与孩子的学校生活。

成都高新区银都紫藤初中东区学校学生家长刘芳:家庭、学校和社会应相互信任,各司其职,共同为孩子提供支持。家庭作为投资方,负责提供精神和物质支持;学校作为经营者,负责教育和教学。家长应信任学校的教育资源和团队,不过多干涉,同时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如家长走进课堂,分享专业知识,增进家校互动。家长的责任包括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监督孩子的学习情况、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以及建立亦师亦友的亲子关系。家委会作为家校之间的纽带,应积极收集家长意见,与学校沟通,共同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成都高新区中和街道府河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翁菁:社区、学校和家庭是教育的三大支柱,社区有责任将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共荣共享。社区可以通过各种工作机制和平台,如社区教育站、家长学校、心理辅导室等,打开三方共育的通道。社区还可以通过调查、收集家长诉求,定制教育计划,组织、参与禁毒宣传、心理辅导等活动,构建和谐的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