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63期(总第3958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高考揭榜”出的是“分”,不是孩子的人生
马晓冰
七日谈《教育导报》2024年第63期(总第3958期) 导报一版

6月23日起,全国各地陆续公布2024年高考成绩。“心是慌的,手是抖的”,有不少网友表示:查询成绩那一刻,比在高考考场还要紧张。各种“查分名场面”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高考揭榜”注定是一个“几家欢喜几家愁”的时刻。“出分后的聊天礼仪”也被许多人转发关注,其中最经典的便是那句“英雄不问出处,高考别问分数”,调侃间表达了许多考生并不希望考试分数受到过多关注的想法。

不过,从“首个高考成绩被屏蔽的人出现了”到“学生高考成绩被屏蔽,老师激动欢呼”,在不宣扬“高分成绩”、不神化“状元”的禁令下,对分数的追捧却以“成绩被屏蔽”的形式刷屏,尽管没有提及具体分数,但词条背后的喜出望外、相拥而泣、激动呐喊似乎都与“获得高分”紧密相关。

毋庸置疑的是,对于取得佳绩或超常发挥的考生,我们应送上祝福与掌声,恭喜他们在人生“大考”中突出重围,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高分高调,低分沉默”的心态真的正确吗?对于成绩平平或考试失利的孩子,我们又该怎样看待、正确引导?

不只高考,在经历求学路上各种考试时,许多孩子心中或许都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家长一边说着不在乎分数,一边喜怒哀乐都跟着分数走?对于升学而言,成绩是一锤定音的结果,没有人可以做到完全不在乎;但如果家长过于在乎成绩,则会忽视孩子为此付出的坚持和努力,让他误以为成绩是唯一重要的事,不仅没有勇气面对挫折与失败,也很难在其他方面肯定自己、发现自己除了考试以外的能力。

破除对分数的盲目崇拜,家长才能做到理性看待孩子的学业表现,不在与他人的比较中平添压力与焦虑。面对高考这样的重要考试,家长更应该先孩子一步调整心态,做好无论结果好坏都敞开心胸接纳孩子的准备,胜不骄、败不馁,引导孩子往积极的方向思考,和他一起立足现实,做出最明智的判断与选择。

其实,无论是月考、期末考还是中高考,考试的结果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即使考砸了,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虽然高考是人生中的重要节点,但我们的人生之路并不止于高考。

有人将高考比作一道“分水岭”,但它所分隔开的并不是“考得好的人”和“考得差的人”,而是隔开了过去和未来的时光。迈过这道“分水岭”,也就告别了埋头苦读的中学时代。每个人都会带着不确定走上向新的赛道,去面对更长远、更辽阔的未来。人生需要向前看,考得好的人不会就此一步登天,考得差的人也不会因此跌入谷底,每个人都需要拿出足够的勇气,放下过去的成绩,去探索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一考”不能定终身,“高考揭榜”出的是“分”,不是孩子的人生。为孩子喝彩,也并不是为“高分”而鼓掌,而是对他们一路走来的坚持给予肯定;即使一时失意,也应提醒自己、提醒孩子: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