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79期(总第3974期) 导报三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谁偷走了孩子的思考力
■姚秦川
《教育导报》2024年第79期(总第3974期) 导报三版

一次,上小学五年级的女儿参加学校的月考,本来只是一次普通的摸底考试,但我却发现,女儿貌似比期中或期末考试还要紧张,她不停地背诵着语文老师提前圈定好的一些题目,这些题目全是学过的基础知识题。

我总以为,女儿如此认真地复习和背诵,一定能取得一个比较优秀的成绩。然而,等卷子发下来之后,我看到女儿的语文成绩比我想象的要差一点。为什么女儿费了那么大的精力,却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拿过女儿的语文试卷,仔细地查看她做的每一道题。我发现,那些有固定答案的题目,比如组词、注音、古诗词填空等,女儿都做得准确无误。然而再往下看,便发现了问题所在:在试卷的后面有一道理解思考题,总计10分。这类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女儿一下子没了参考依据,所以答起题来便有些“不着边际”,最后只得到可怜的3分。

看完女儿的试卷后,我不由得限入了沉思:凡是死记硬背的题目,女儿一般都答得对;而那些需要独立思考、判断和发挥想象力的题目,女儿则缺乏对题目的理解和思考的能力。那么,是谁偷走了女儿的思考能力呢?

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自己平常在引导女儿学习的过程中,不管是哪一门课的作业,都要求她必须按部就班、一定要用“标准答案”回答问题,从不鼓励她别出心裁。同时,在教导她做事情时,我也一直给她灌输“好孩子一定要听大人的话”,言下之意,不听大人的话,就不是好孩子。而女儿偶尔发表的自己的看法,我也从不附和,更不给予支持。我总是要求她按书上的答案去做、按老师的要求去写、按我们设定好的道路去走。也许正是这样的“严格要求”,造成女儿从小缺乏思考的能力和机会。想到这里,我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原来自己竟是偷走孩子思考能力的“罪魁祸首”。

几天后,我在一本书中看到一位父亲分享了这样一件事情:他的女儿小时候向他提出问题时,他总是给女儿“问号”,从不给“句号”。这样做大大激发了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从小便学会自己思考。

看到这里,我羞愧地将女儿叫到身边,歉意地对女儿说道:“以后,爸爸再也不会要求你用标准答案回答问题了,你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就算回答错了,爸爸也不会责怪你的。当你不受固定答案的裹挟,会发现生活中有许多不可预见的美好。”听了我的话后,女儿高兴地点了点头。

面对成年人司空见惯的世界,孩子们常常会提出绝大部分成年人没想到而且回答不了的问题,这正是孩子有好奇心的表现。如果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就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甚至会给孩子的一生带来负面影响。家长在鼓励孩子提问的同时,也要让孩子学会思考,这对于他们的成长极为重要。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爱思考、有感情的个体,只有这样,孩子长大后才能充满自信地融入社会当中。

重拾思考能力,我和女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都已经找到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