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19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79期(总第3974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把握三个关键期,帮孩子打好成长基础
■实习生 许惟婷 本报记者 张文博
《教育导报》2024年第79期(总第3974期) 导报二版

在家长圈,“某个年级特别重要”的说法广为流传,比如耳熟能详的“小学三年级是道坎”等。小学是孩子重要的教育阶段,哪个年级值得家长重点关注呢?本期,四川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成员宁芸川根据自己多年从教经验,对小学阶段的3个关键期进行了解读。

“教”以启智: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一年级是小学教育的起点,意味着孩子从家庭的小环境迈向更为广阔的校园生活。这个阶段,孩子不仅要适应新的生活节奏,还要学会如何在集体中与同伴、老师进行有效地交流与合作。

“面临新环境和新挑战,一年级的孩子多多少少会感到焦虑或不安。”宁芸川谈到,情绪记忆关乎孩子对学校和学习的情感体验,孩子只有在对学校和学习拥有美好记忆的前提下,才会对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产生兴趣。因此,家校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家长和老师不仅要帮助孩子平稳过渡,还应为他们构建对小学生活的初步认知和态度。

“家校合作的首要目标在于协助孩子快速适应学校环境,包括对学校日常流程、课堂规则的熟悉,以及与同学、老师交往的技巧。”宁芸川建议,家长可以通过参与家长会、志愿服务等方式,深入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通过恰当的鼓励和引导,帮助孩子建立起对学习的积极情绪。

对于刚步入小学的孩子来说,一年级的课程相对轻松。“就像建造楼房,地基牢固,才能支撑起高楼大厦。”宁芸川表示,在这个时期,孩子们的智力发展差异并不明显,真正影响他们后续发展的,是家长、老师的“教”。她进一步解释说,这里的“教”并不仅仅指知识的传授,更关键的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孩子在入学前并非白纸一张,有的甚至已经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根据宁芸川多年的观察:一些孩子好动,一刻也停不下来;一些孩子缺少规则意识,缺乏专注力与自控力;一些孩子生活能力差,做事拖沓……这些入校前就存在的习惯,如果不逐步加以引导,将会极大地影响孩子的学习、智力、情感等的发展。

一年级是改变孩子不良习惯的关键期,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比如,作业书写工整漂亮,养成认真细致的习惯;认真读题、审题,做完作业检查的习惯;回家按时写作业,不拖沓的习惯;爱读书、爱阅读的习惯;及时整理自己的书包、文具,养成整洁有条理的习惯;及时复习与预习的习惯;早上按时起床,晚上准时睡觉的习惯……“孩子越小,家长和老师对他的教育影响就越大;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习惯越根深蒂固,改变起来就越困难。”宁芸川说。

“扶”以赋能:助力提升学科能力

经常有家长反映,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时学习成绩优秀,表现良好,但升入三年级,学习状态和成绩就出现显著下滑,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拥有多年一线教学经验的宁芸川指出,“三年级现象”并非必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课程科目增多和难度提升是主要原因之一。

在一二年级,课程内容相对简单,主要集中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上。语文侧重于基础类知识的考查,数学着重基础计算能力的训练,英语则主要考查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因此,只要孩子具备基本的勤奋态度,通过简单的记忆和模仿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

然而,进入三年级后,课程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显著增加。以语文为例,除了基础的阅读理解外,还加入了写作的要求,这不仅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同时也对孩子的学习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除了学习内容的改变,三年级孩子的心理发展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开始渴望独立,希望被视为“小大人”,但他们的自控能力尚未成熟。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使得他们的学习状态摇摆不定:一方面,反感成人的辅导和监督;另一方面,又无法做到自主学习。

同一个班级,同一个老师,为什么有些孩子出现“三年级滑坡”现象,有些孩子却不会?宁芸川认为,三年级不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坎”,而是一个需要爬升的“坡”。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的“扶”意味着通过具体的行动为孩子提供支持,帮助他们巩固学习技能,并顺利适应更高层次的学习要求。

在这一阶段,家长的角色从直接教学者转变为提供资源、监督进度和鼓励自主学习的“协助者”,应更加关注孩子的学习效率和方法,加强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他们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

三年级的“扶”还包括对孩子学习习惯的进一步培养,如关注孩子的作业习惯、阅读习惯和思考习惯,并通过定期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孩子形成高效的学习模式。此外,鼓励孩子参与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拓宽视野和丰富学习经验,也是十分必要的。

“‘扶’,是家长对孩子自身能力的信任和支持,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心,进而促进学科能力的提升,为小学高段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宁芸川说。

“放”以成长:帮助孩子管理情绪

“妈妈让我穿的衣服总是我不喜欢的;我喜欢长发,妈妈却让我剪成短发……这都是不尊重我的表现。”“爸爸妈妈不让我和同学玩,不让我读我喜欢的课外书,他们好像永远都不相信我。”宁芸川在五年级语文习作课“我想对您说”上,听到了许多孩子的心里话。

“孩子的烦恼并不仅仅针对玩具、衣服、发型、课外书等,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理解和尊重。”宁芸川表示,10岁左右的孩子强烈需要父母的尊重,但很多父母不了解孩子这一心理,仍把他们当小孩子看待。

进入五年级,孩子站在了青春期的门槛上,这是一个身体和心理均发生显著变化的时期。宁芸川强调,这一阶段家长对孩子的情感引导至关重要。家长要细致观察孩子的心理变化、行为变化,并帮助他们构建健康的自我认知和提升情绪管理能力,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正确的方向性引导。

比如,为了有效管理情绪,家庭成员可以共同制定一个规则:任何人在情绪激动时先“暂停”一会儿,试着采取适当的方法来平复情绪。方法包括进行深呼吸练习、暂时到另一个房间独处、外出散步或参加一些体育活动等。这个“暂停”机制的目的是给情绪一个缓冲时间,避免在冲动时做出可能后悔的行为或说出伤人的话。

宁芸川表示,五年级的孩子已经开始形成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和判断。在这一阶段,“放”是家长和老师的重要策略。“放”并非指放任自流,而是有意识地给予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空间,让孩子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决策。

“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支持他们参与到决策过程中,让孩子在安全的环境下尝试、犯错并从中学习,支持他们形成独立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宁芸川说,通过这样的放手,孩子才能学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为即将到来的青春期做好准备。

除了给孩子思想上的自由,家长还要“放开”孩子的身体。“现在,孩子大部分时间被限制在学校和家庭中,青春期的荷尔蒙无法得到有效释放,可能会导致孩子寻找不当的出口。”因此,宁芸川建议家长,在周末或假期,带孩子外出进行户外活动,帮助孩子实现身心平衡,释放健康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