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109期(总第4004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科学养育,助孩子成为“记忆小能手”
■本报记者 马晓冰
《教育导报》2024年第109期(总第4004期) 导报二版

记忆力是学习能力的重要基础,拥有良好记忆力的孩子能更高效地吸收知识、巩固学习成果。不过,“记不住”“背诵难”“忘得快”是许多孩子面临的难题。是什么干扰了孩子的记忆?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记得牢、记得好?对此,四川省心理学会应用心理专委会副秘书长李亚林在主题讲座中做出解答,并对易踩中的误区、记忆的规律、有效的记忆方法等进行了详细讲解。

了解大脑的特点

掌握记忆的规律

大脑是人类记忆的“载体”,有效地提高记忆力,需要对大脑的构造与功能有基本了解。李亚林向家长介绍,大脑中与记忆相关的结构是海马体、新皮层和杏仁核,它们分别负责不同类型的记忆,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可以形成记忆、促进学习。

姿势、体态会影响大脑的运作。所谓“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并非只是形体上的要求,还能使人的精神更加专注。如果东倒西歪、弯腰驼背地进行学习,大脑很容易疲劳,专注力也会大打折扣。李亚林提醒家长,需要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姿态。挺直腰背、端正体态,既有利于身体的健康发育,也能更好地保持专注状态。

“专注力也需要不断调节,集中精力20至30分钟就需要适当的休息与放松,这时候可以选择去呼吸新鲜空气或四处走动,为后续更好地学习、工作提供保障。”李亚林说。

即便是在学习状态良好时记住的知识,如果不及时复习,很快就会被遗忘,这是为什么呢?李亚林结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向家长介绍了记忆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描述了学习后人们遗忘的速度。知识等内容并不是被匀速忘记的,而是呈现出先快后慢的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程度会越来越少。李亚林表示,这启示人们,在学习时,需要不断进行巩固,利用遗忘曲线“锁”住记忆,分周期确定复习时间,实现科学、精准、高效地学习。

记忆也有“特殊情况”,李亚林举例,有一个孩子,没有学习障碍,学其他科目时得心应手,可是在某一位老师的课堂中,他总是记不住要点,学完整节课感到脑袋空空,什么都没留下。在咨询中,孩子回想起那位老师此前批评自己的情景,表示十分害怕。李亚林认为,这种情况属于“动机性遗忘”,当孩子对某些知识或经验产生负面情绪或抵触心理时,他们可能会选择性地遗忘这些内容。“因此,家长需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和心理状态,及时与他们沟通交流,帮助孩子疏解困扰、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李亚林说。

分享实用经验

避免“记忆误区”

“睡前就别背书了,睡一觉起来明早还能记得什么?”李亚林询问家长,是否有这样教导过孩子。他表示,有的家长看到孩子睡前还在背书,觉得这是一种“假努力”,不仅记不住,还会影响睡眠,不如不背。李亚林指出,这是一种常见的认知误区。睡前半小时是大脑处理信息的“黄金时间”,遗忘的速度也会大大减慢,如果搭配早晨的复习巩固,记忆的牢固程度会大大提高。

“临时抱佛脚”是另一个常见的记忆误区。李亚林分享,不只孩子,“考前速记”是许多家长在学生时代都采用过的方法,看似充分利用了考前时间进行突击,实则并没有完全地吸纳、掌握知识,通过临阵磨枪记住的知识点很快会被遗忘。他表示,忽视平时的积累,没有养成做复习计划的习惯,依赖考前突击去应付考试,并不会收获真正的学习成果。

担心、逃避在公共场合展示所记忆的内容,也是一个记忆误区。李亚林表示,“出丑”是很多人担心的事,不能准确、流利地表达出相关信息,似乎有损个人的形象,也不能充分展现个人能力。殊不知,正是在紧张、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大脑中掌管记忆的部分会“竭尽全力”地帮助我们进行相关信息的检索,哪怕不能准确表述,也会是一次很好的记忆锻炼。他特别指出,“出错”“出丑”恰恰是加深印象的“好时机”,关于当时场景的尴尬感受可能不久后会消失,而场景中的相关内容会被深深记住。

除此以外,李亚林还为家长总结了许多现实生活中可能会影响孩子记忆力的干扰因素,如早晨为了赶时间,不重视早餐的营养供给;学习环境有过多噪音、杂物,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这些情况都会降低记忆效果。同时,过度的压力和焦虑也会使孩子的大脑处于紧张状态,影响记忆力的正常发挥。

李亚林还表示,颜色也是影响孩子记忆力的环境细节。在孩子房间的色调选择上,红色等暖色调更容易使孩子感到兴奋或不安,影响睡眠和记忆;绿色、蓝色等冷色调则更有利于孩子保持平静和专注,提高记忆效率。

选择合适方法

提高记忆力

形成牢固的记忆并非一日之功,李亚林建议家长结合记忆的规律和孩子的特点选择适合孩子的记忆方式,科学地帮助他们提高记忆力。“有的人喜欢早睡早起,是‘百灵鸟型’的作息;也有人习惯晚睡晚起,属于‘猫头鹰型’的作息。生物钟不同,记忆的‘黄金时间’也各异。”李亚林指出,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生物钟和生物节律,合理安排他们的学习、休息时间,也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帮助孩子调整和优化自己的节律。他强调,保持大脑的健康和活力,才能提高记忆效率。家长要保证孩子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鼓励孩子多进行户外活动或体育锻炼;为他们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

同时,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也很重要,家长应尽量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整洁、舒适的学习空间,适当添减装饰物或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帮助孩子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李亚林指出,记忆过程不是枯燥的死记硬背,它也有方法可循,有工具可用。家长可以在亲子互动中和孩子一起训练记忆力,如进行记忆游戏、背诵比赛;用提问、讨论的方式引导孩子主动思考,帮助他们加深理解、内化知识。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边记边写是一个好习惯。”李亚林建议,“写的时候可以只写要点,自己看得懂即可,不必做长时间、大篇幅的抄写。”在“记忆工具”的选择中,利用“康奈尔笔记法”可以帮助孩子分区整理、记录所学内容;运用“联想记忆法”有助于把抽象知识与具体形象相结合,使记忆的过程更加简单有趣;使用思维导图则可以直观、清晰地展现信息之间的联系,将所学知识进行可视化呈现,帮助孩子在梳理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保持好奇心与探索热情也是提高记忆力的关键。”李亚林表示,当孩子对所学内容充满兴趣时,他们的思维会更加活跃,精神也更加专注,不仅记忆力能得到有效提高,还更容易激发出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