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5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4年第109期(总第4004期) 导报二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凝聚家校智慧 成就智趣人生
■成都市龙江路小学 戴紫诚 鄢隽
《教育导报》2024年第109期(总第4004期) 导报二版

愉快教育是成都市龙江路小学一张闪亮的名片。因此,我们在班级管理和家校共育中也遵循这一教育理念,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围绕“趣”字做文章,引导学生寻找生活、学习的乐趣,挖掘自身潜能,提升多元能力,成就智趣人生。

 

价值引领以“趣”命名

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我们打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建立班级主流价值观,形成个性飞扬、积极向上的班级风貌,使班级里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通过投票,我班孩子们决定班级名叫“趣多多”,班级形象是一只名为“趣多多”的小蜜蜂。龙江路小学傍河而建,是一座名副其实的花园学校,孩子们希望自己能像勤劳、智慧、团结的小蜜蜂一样,在这里洒下辛勤的汗水,收获知识和能力的“花蜜”,进而发现学习生活的乐趣,树立高尚的志趣,努力成为一个勤奋向上、身心健康、享有智趣的人,拥有拥抱幸福的能力。

通过组建家委会,家长和老师一同进行班级文化建设,开展富有趣味的家校活动,让学生、家长、教师相互联结,形成家校共育共同体。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去滋养孩子们的成长,将班级建设成花园、学园、乐园,让每一只“小蜜蜂”带着愉快的心情在这里寻“蜜”。

在环境打造上,我们创建“舒悦教室”,教室里处处体现着新鲜与有趣:趣味图书角提供类型丰富的图书,培养孩子静心阅读的好习惯;宣传栏里,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孩子了解各类常识;卫生角给孩子提供劳动实践的各种用具,让他们有机会感受劳动的乐趣;“龙江号小火车”评比栏激发孩子评比的乐趣,关注孩子纪律、劳动、锻炼、学习等方面的进步,营造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引导孩子们全面发展;“情绪小瓶子”用有趣的形式动态关注孩子们的情绪变化,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

在班级建设上,我们做出以下尝试——

引导:和孩子们一同安排班级的各项工作,大家齐心协力思考班级管理所需的岗位,安排各自的分工以及职责,还定制了专属工作牌。采访学校里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了解一个团体的正常运转离不开每个岗位的每一位工作人员,开发有趣的量化考核模式,让简单的工作变成有趣的任务。

内化:从入学之初就对各项常规事项做出具体要求,包括书包柜的摆放要求、抽屉里物品的摆放规范、上课听讲的要求、课堂发言的要求、写字的规范等,通过多种手段的评价,让孩子们感受到遵守规则的乐趣。

固化:除了在日常反复强调以上的常规要求,每周还选取其中一项常规要求进行班级评比,巩固已经养成的习惯。

 

班本课程寻“趣”之旅

愉快教育重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趣味性,用科学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能力、激发孩子的内驱力、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为引导孩子寻找生活、学习的乐趣,我们设置了系列班本课程:

1 .红色课程

结合第一批少先队员选拔工作,积极开展队前培训,让学生感受红领巾的魅力。在学习“六知六会”的同时,确立心中的目标,发现身边的榜样,规范自己的言行,从而达到个人和集体的进步与提升。

2 .传统节日课程

结合传统节日,自主开发班级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了解传统节日,热爱传统节日,体会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意义。同时浸润爱国主义教育,厚植爱国情怀。也借传统节日增进家庭成员的情感连接,为孩子营造优质家庭氛围。

3 .自主管理课程

让孩子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大家一起协商班级管理岗位,自主选择岗位,实践与反思相结合,开动脑筋完成任务。开发一系列劳动课程,如月末大扫除、整理小课堂、收纳小妙招、我的学习天地我做主、时间规划大师、花卉养育技巧等。在培养孩子集体责任感的同时,锻炼其自主管理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实现自我价值的乐趣。

4 .成长筑梦课程

这其中包括:“梦想慢信”,一年级新生入学时,和爸爸妈妈一道写下梦想慢信,记录下自己最初的梦想;“家长讲堂”,招募家长志愿者开展有趣的家长讲堂,启动绘本阅读、健康、军事、运动、建筑、医学、生活、劳动等方方面面的小讲堂,以趣味为引导,为孩子们的成长加点“蜜”;“小老师讲堂”,孩子们自选内容,如课本补充、时事新闻、科技分享等,储备知识,提升知识学习的兴趣,锻炼综合能力。

5 .育儿加油站课程

班本课程不仅面向孩子,还要面向家长,及时为家长解决育儿道路上的难题,树立家长的育儿信心,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定期给家长推荐高品质育儿书籍,让家长们在阅读中积累育儿经验,形成有效的育儿规划。针对具体的育儿难题,给出可操作性意见,帮助家长及时解决问题,如多动症孩子的养育要点、孩子做作业拖沓的问题如何解决、孩子缺乏自信的养育建议等。一些家庭的育儿难题如果暂时无法解决,还可以在家长群里形成互帮互助模式,以漂流瓶的形式将问题提出来,用集体的智慧攻克育儿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