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中家长普遍关注的问题,记者采访了专家、教师。
记者:规范汉字书写教育是加强书法教育吗?两者的区别是什么?
段钧文:规范汉字书写教育并非书法教育,不能在两者间简单地画等号。规范汉字书写教育侧重于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汉字笔画、结构和书写规范,以提高日常书写的准确性、工整性和效率;在书写要求方面,注重笔画正确、结构合理、大小均匀、排列整齐,主要用于日常的学习、写作业等场景。书法教育则更注重展现汉字的美感,是一种艺术创作形式。它在规范书写基础上,讲究笔法的丰富变化、线条的质感、结构的巧妙安排以及整体的神韵意境。比如楷书有颜体、柳体等不同风格,每种风格在笔画形态、间架结构上都有艺术化的处理,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和审美感受。
记者:学习笔顺是否只能靠死记硬背?其中是否存在可循的规则?
曾作为:对于初学写字的孩子来说,遵循规范的笔顺有助于他们更快地理解和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进而更有效地记忆字形。由于笔顺在孩子的认知中缺乏直观的参照和依据,因此需要通过长期的练习来逐步构建相关的概念体系。在此过程中,家长可以从最基础的笔顺规则入手,引导孩子学习,例如“先横后竖”“先撇后捺”等。若孩子难以记住这些规则,家长可以从方位的角度进行引导,比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等更为直观的理解方式。在掌握这些规则后,可以逐步增加“从中间到两边”“从外到内”等更为复杂的笔顺规则,帮助孩子更全面地理解和应用。
记者:孩子经常写错别字,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他们的汉字识别能力?
李华芬:首先,攻克“情绪关”。利用趣味化的学习内容和生活化的学习场景与孩子互动。例如,家长带孩子去超市购买零食时,让孩子在商品上找到两个形近字并正确识别,就可以得到零食作为奖励。这样既能锻炼孩子的汉字识别能力,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其次,寻找“原因线”。引导孩子有意识地将错别字进行分类,并找出出错的原因。可以将孩子识别不清的汉字从报纸、广告单、食品袋等日常物品上剪下来,并从词性、结构、读音、意思等角度进行分类识记,然后贴到固定的地方,时常复习。最后,铺牢“巩固石”。建立“纠错本”,将孩子易错的字写在专门的本子上,进行滚动复习,还可以将易错字放进句子中进行听写,强化语言情境,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