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某学校组织的家长会上,有家长建议学校没收学生的手机,而另一位家长则因自己孩子曾因不带手机而出现过安全问题,坚决反对学校没收手机,甚至表示:“我们家孩子收不了,其他家长随意。”对此,有网友认为家长担心孩子的安全理所应当,学校不应直接收手机;也有网友对这位家长“他上课玩手机我也认了”“我自己在家管他”的言辞提出质疑,认为这位家长不负责任,忽视了自己孩子带手机对其他孩子造成的影响。
客观来讲,学生如果过度沉迷手机、网络及游戏,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学习,甚至可能遭到一些不良资讯的侵蚀。从这个角度出发,限制学生使用手机,甚至没收学生手机,是有必要的。
然而,这种看似直接有效的做法也存在一些弊端:一方面,没收手机可能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一些学生可能会寻求其他方式获取手机,如购买备用机等,使得上交手机成为敷衍家长和学校的行为;另一方面,当这种方式与部分家长的考量产生冲突时,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容易引发家校之间的矛盾,造成老师不敢管、家长不愿管的局面。
而那位因孩子安全问题而反对学校没收手机的家长,其立场虽然值得理解,但其只强调自己孩子的特殊性,却忽视了手机问题对全体学生的普遍影响,其部分言辞有失妥当。因此,解决手机问题不能仅凭个人经验和主观感受,需要综合考虑多方因素。
解决手机问题并非易事,需要多方沟通协作,灵活调整策略。学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比如,可以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广泛征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将收集到的问题进行归类,再召集有需求的家长进行会谈,掌握学生使用手机的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特殊情况,如某些学生因独自上下学需要手机及时与家长保持联系。家长在考虑自己孩子的同时,也要保持理性,积极与学校协商,如实告知孩子的需求。双方在充分了解彼此诉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探讨出一套既满足学生合理需求,又能有效管控学生使用手机的方案。
在具体实践中,学校和家长可以尝试一些创新的手机管理方法。比如,学校可以设立手机保管箱,允许学生在课间或放学后领取手机使用;家长可以安装手机管理软件,对孩子的手机使用情况进行一定的限制,或者给孩子配备只具有简单通话和定位功能的手机、电话手表,等等。这些方法的实施需要家校双方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才能取得成效。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和老师的外力督促与监管虽然重要,但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才是解决手机问题的关键所在。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举办讲座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家长也应在生活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他们的自律意识和责任感。
手机问题绝非简单的“没收”二字所能解决,家校双方都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性,以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去寻求最佳解决方案,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同时,维护好家校之间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