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8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11期(总第4026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广元市探索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让山区孩子上好学读好书
本报记者 钟兴茂 文/图
《教育导报》2025年第11期(总第4026期) 导报一版

蒲家小学学生参观学长学姐制作的植物标本。

 

“我们周末或节假日都可以留在学校,老师组织我们开展艺术体育和劳动实践活动,陪伴指导我们的课余生活。”近日,记者前往地处秦巴山区的广元市采访,走进了可为距学校80公里远的学生提供学位的乡镇全寄宿制学校——旺苍县高阳小学,与师生深入交流;走访参观了新建成的可容纳2200余名学生的城区学校苍溪县江南初级中学;还见证了利州区七一宝轮小学与宝轮三小整合办学,重现乡村学校勃勃生机……

近年来,城市化进程提速,城乡人口流动加快,广元市积极探索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山区孩子上好学、读好书。

学位+床位

学校布局与人口和需求相匹配

从广元市区出发,路上的山越来越高,驱车近两个小时,记者来到了群山环绕的旺苍县高阳小学。太阳正爬过山顶,照耀着大课间跑操的学生们。鲜艳的五星红旗下,他们红通通的脸颊笑意盈盈。这所全寄宿制小学校的100余名学生,来自旺苍县的23个乡镇,学生住址距离学校最远的有将近80公里。

“城市化进程下,大量人口向城市流动,广元市同其他很多地区一样,基础教育‘城挤、乡弱、村空’的现象日益突出。同时,因广元山多地广,山区交通不便,学生寄宿需求旺盛,学校布局不仅要考虑学位,还要考虑床位。”广元市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党组书记黄廷全说。

尽管广元市已经有序撤并了众多小规模乡村学校和教学点,但新的小规模学校又因人口的城乡流动而不断出现。不过,城区学位还是日益紧张。城区学校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的寄宿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为此,2024年2月,广元市开始实施“主城区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预计投资15 .89亿元,推进23个主城区学校新(改、扩)建项目,为主城区增加学位15480个。各县(市、区)也采用新(改、扩)建、迁建、资源重组等方式,为城区学位扩容增量。此外,广元市还特别制定和推进落实城乡寄宿制学校建设规划,实施项目20个,预计新增床位8834个。规划实施完成后,全市中学寄宿率可达89 .91%。

2023年9月投入使用的苍溪县江南初级中学,仅用一年时间便建成了集教学楼、实验室、功能室、体育馆于一体的现代化校园,不仅缓解了苍溪县江北老城区学校“大班额”“大校额”问题,还为江南新城区发展奠定了民生基础。校长王斌林说:“学校共有学位2200余个,现就读学生780余人,其中住校生620余名。学校二期建设打算再申请修建一栋学生宿舍。”

“数智”赋能

办好美丽温馨的乡村学校

城镇化进程中,不少农村学生进入城区学校就读,而有的学生却回到了乡村。2023年,王欣怡从广元市朝天区的城区学校,转回家乡沙河镇的蒲家小学。她的爸爸说:“蒲家小学越办越好,我们就把她转回了老家,可喜的是孩子成绩已经有所提升。”

近两年,共有5名学生从城区回流到蒲家小学就读。该校校长曹新文说:“学校规模变小,我们便以家文化为引领,打造温馨如家的校园环境,同时,通过智慧教育平台开足开齐开好艺术、体育、劳动等课程。”

面对山多地广的地理环境,广元市尤为注重通过数字化、智慧化手段提升乡村学校办学质量。2019年至今,该市持续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应用平台、“四川云教”等远程教育平台的运用,在全市遴选了20所优质学校运用智慧教育平台,通过同步课堂、备课教研、科研课题等方式引领乡村薄弱学校。同时,鼓励名优学校录制优质课视频,上传至市级智慧教育平台,形成全域覆盖的“课程超市”,供所有学校选用。

“以前,讲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很多学生听不懂;现在,有了智慧教育平台的动态课件演示,学生便一目了然了。”蒲家小学科学教师吴绍国表示,智慧教育平台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还启发他带领学生制作植物标本。如今,学生们的植物标本展览已经成为蒲家小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数字化、智慧化的教育平台和手段,正在改变着广元市乡村学校的样态。苍溪县永宁镇中心校对信息化平台的运用已经超越课堂教学,学校的每周一课(周会)、每月学生才艺展示都会进行直播。“在外务工的家长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孩子的校园生活,加强家校沟通。”校长徐文贵说。

 

创新机制

在学区化和集团化基础上更进一步

  近年来,随着生源减少,广元市利州区龙潭小学不少学生宿舍闲置。与此同时,该区的万达实验学校却无法满足学生住宿需求。

  2022年,广元市利州区突破机制束缚,让万达实验学校有住宿需求的部分学生借用龙潭小学校舍上课、住宿,并出资1300多万元修整校舍。至今,万达实验学校已有两届学生,共500余人在龙潭小学学习。

  “对此,我们求之不得,办学条件优化了,学生多起来,校园又恢复了生机。”龙潭小学校长樊炳元高兴地说。龙潭小学教师平均年龄52岁,因老龄化和不自信,过去老师们很少参加集团校的赛课活动。如今受到万达实验学校年轻教师的感染,51岁的数学教师王绍炳主动报名参加了同课异构赛课。

  “这些年,广元市的学区制治理、集团化办学、城乡共同体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在火热的实践中,一些县(市、区)和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催生出了更加灵活的办学模式。”黄廷全说。

  目前,广元市共组建学区39个、教育集团36个、城乡学校共同体 19 个。利州区的 5 个学区、11 个教育集团、3个学校联盟和2个城乡教育共同体,实行统筹招生,合理安排随迁子女就近就便入学,有效缓解了部分学校“大校额”问题;剑阁县实行学区内、联盟内教育教学一体化管理、“捆绑式”考评,实现区域内学校教育质量整体提升;有2500余名学生的七一宝轮学校和仅有7名学生的宝轮三小联合办学,重构资产配置,既化解了“大班额”,又扮靓了乡村小规模学校……

  “人口在变,形势在变,教育也要变。”黄廷全表示,未来,广元市将结合区域实际,持续推进“学校建设由学位向床位转变”“资源配置由学校向学区转变”“优质资源从学校所有向全域所用转变”“教师队伍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深入探索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