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觉不觉得今年的‘年味’比往年更浓些?”小于举着亲手做的“非遗糖画”舍不得吃,一本正经地问妈妈。“是呀,今年是我们过的第一个‘非遗版’春节。‘中国年’走向了世界,是一件多么值得自豪的事呀!”妈妈王莉答道。
春节期间,非遗体验活动遍地开花,“春晚”中的“非遗元素”为人津津乐道,改编自中国传统神话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也在国内外引发观影热潮……当“国风”成为潮流,如何发挥家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中的积极作用?日前,我们邀请到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主任潘殊闲,四川省特级教师、成都市新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高慧兰,与家长、孩子们共同探讨。
“非遗版”春节
感受传统习俗的魅力
2024年底,“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刚刚过去的乙巳蛇年春节是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
我们年年都在过春节,“非遗版”的春节有何不同?这样的问题盘旋在9岁的陈明轩脑海中。和往年一样,除夕当天,陈明轩和爸爸一起贴福字、换春联。红纸上是爷爷亲手写的毛笔字,笔力雄健,颇有气势。他知道春联是一种“辞旧迎新”的习俗,至于这种“新年仪式”背后有怎样的意义,他说不上来。
“春联是楹联的一种,这一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书写、张贴的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爸爸提醒陈明轩,“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中提到的“桃符”正是春联的前身,随着造纸术的普及,书写的载体从木板变成了红纸。
陈明轩没想到,小小春联背后,竟藏着这么多历史、文化渊源,对手上的“换福工作”肃然起敬。
“春节虽然不属于二十四节气之一,却是一年的开始、春季的开始。对过去以农耕为主的中华民族意义重大。”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地方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中心”主任潘殊闲指出,春播、夏耘、秋收、冬藏,年是我们重要的时间单元,年之初,万物即将复苏,寓意新的开始,自然寄托了人们的种种期盼。因此,根据各地不同的气候、物产与习俗,中国人形成了各种有关春节的文化记忆与民俗体验。
同时,家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阖家团圆也是“春节”的重要意义。几代人聚首,热热闹闹欢享亲情之乐,茶余饭后感受“家”的温暖。家人共同参与到传统节日仪式中,才更能唤起精神与情感的共鸣,使习俗代代传承。
今年的春节跟以往相比,既有“同”的一面,更有“不同”的一面。潘殊闲认为,“同”在于“春节”习俗没变,而“不同”在于中国的春节,已从纯粹的中国人(包括全世界的华人华侨华裔)的传统节日,变成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文化符号、文化记忆。春节,正成为最具中国形象与中国味道的文化符号。
从尝试到热爱
在实践中培养文化认同
当“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名词的形式出现在课本中时,我们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疏离感”,它仿佛遥不可及。事实上,非遗离我们的生活并不远。
潘殊闲指出,非遗不像博物馆中的文物或文化遗址、古迹,是固定的、物质性的、不可随意移动的东西,它是一种活态化传承的文化,有着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如戏剧、曲艺等表演艺术,春节、端午节等节庆习俗,还涵盖了有关自然界的知识、饮食文化、传统手工艺、传统体育与游艺等内容。了解非遗的种类,才能更好地去接触、理解、体验非遗。
成都市民邵娟家的年夜饭中,一道经典川菜“水煮牛肉”上桌,为女儿解锁了舌尖上的“非遗味道”。
邵娟表示,自己虽不是“非遗传承人”,但对这道菜的制作技艺早已烂熟于心,她师承自己的母亲,从选材、配料到腌制、翻炒都有一套独家秘笈。“今年第一次过‘非遗版’春节,我们也在家中开展了‘非遗技艺学习大赛’。女儿选了做菜,我就和她一起观看非遗川菜教学视频,重新学了一遍水煮牛肉的做法,女儿学得特别认真,配料都要精确到克。我倒觉得视频与我的做法并没有太大差别。”
随着香味四溢、麻辣滑嫩的水煮牛肉出锅淋油,邵娟女儿的“非遗技艺初体验”也初步宣告成功,她向妈妈表示,没想到非遗技艺就在我们身边。
“各种非遗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更新、完善。”潘殊闲认为,“如果孩子对某些非遗感兴趣,家长可以鼓励孩子深入钻研,说不定会为某项非遗传承提供新的技艺,开辟新的前景。”
家长可以成为孩子爱上非遗的第一任老师,发挥好启蒙与支持的作用。新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高慧兰从自身经历说起:“我小时候常看到妈妈用笋壳剪出大大小小的鞋样,也因此对剪刀和纸张产生了特别的兴趣。长大后,我接触了剪纸艺术,逐渐开始寻找各种途径学习剪纸。”
高慧兰认为,“剪纸”技艺不仅使她的工作、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通过创作有社会意义的剪纸作品,还可以服务社会,让更多人感受非遗的魅力。
“在接触某项非遗技艺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会耐心不足或遇到‘瓶颈’,此时,家长的理解和包容格外重要,要及时与孩子沟通,了解其困难所在,帮助孩子找到适合的学习方法。家长也可以寻求社区与学校的支持,为孩子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交流平台。”高慧兰说。
非遗遇上“国潮”
开启文化传承新篇章
“这是我第一次来看‘自贡灯会’,花灯如昼、游人如织,造型各异的彩灯栩栩如生。‘青城双姝’‘齐天大圣’‘朋克双宝’……每一个我都想上前合影留念。”蒋筱笛是一名酷爱“国潮”的初中生,她喜欢“新中式”的穿搭,每次出游都会忍不住购买当地的文旅周边,“这些小挂件、冰箱贴制作精美,上面还有许多当地特色的文化元素,我觉得很有纪念意义。”蒋筱笛说。
除了美,灯会的“潮”也令蒋筱笛感到震撼。在传统文化的“主场”上,也出现了很多前沿科技的身影,“我遇到了‘智能恐龙’,它们会与我们互动。还有一个骑在恐龙身上的机械人,像动漫里才会出现的场景。”蒋筱笛回忆道。
自贡灯会素有“天下第一灯”的美誉,新年赏灯的习俗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贡灯会也在数百年的传承中,不断尝试新面貌,丰富灯会的文化内涵,带给一代代“赏灯人”惊喜。
“非遗不是‘老古董’,今天,我们已经进入数智时代,非遗传承也应与时俱进。”潘殊闲指出,“在传承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对非遗中的原材料、技艺技法等进行升级换代,也可以在保留精髓的基础上,开创性地进行新的产品开发和技术迭代。善于学习、善于借鉴、善于创新,我们才无愧于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同时,也能为后人留下新的文化遗产。”
在对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中,高慧兰也建议家长与孩子一起打开思路,从题材、形式、材料、现代审美等方面入手。如在剪纸作品的创新表现上,可以制作成动画、表情包、数字藏品等,借助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吸引更多人关注“非遗剪纸”,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