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寒假里,不少同学也体验了一把“非遗热”,被蕴藏其中的文化力量感染、震撼。下面,几位同学分享了他们的感悟。
李伶俐:科技与非遗完美融合
今年寒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观看了央视春晚,舞蹈《秧 BOT》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机器人身着花棉袄,转着红手绢,与人同台共舞、扭秧歌,十分喜庆。我问爸爸:“为什么机器人不跳机械舞,偏偏要扭秧歌呢?”爸爸告诉我,秧歌来自民间,它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隔天看回放时,我又看了这个节目,感受也有了些许不同。机器人虽然由金属骨架构成,却与舞者穿着同样的传统服饰,跳着秧歌舞蹈,动作精准而流畅。在他们的默契配合下,我仿佛看到了传统舞蹈与未来科技的对话。我想,这样的节目也算是科技与非遗的融合之作。说不定在不久的未来,人机共舞的场景在家门口的广场上也能看到。
朱梓诺:花灯制作初体验
元宵节前,我家附近的社区组织了一次“非遗手工课”,我和妹妹一起报了名,去体验“非遗花灯”的制作。教授课程的彭奶奶是一位老手工艺人,她告诉我们,花灯是一种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中国人做花灯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汉代。时至今日我们也会挂花灯、赏花灯,因为它寓意着光明、团圆与希望。按照彭奶奶的指导,我和妹妹先用竹条为花灯搭起框架,固定好后再将宣纸一点点地贴合在框架上,为花灯“披上外衣”。安装好 LED灯泡,我们又在花灯上画了一碗汤圆作为装饰。虽然我们的花灯看起来少了些“氛围感”,但我觉得整个制作过程很有意义。这堂“非遗手工课”,让我感受到了非遗的魅力,我也为能够亲手完成花灯制作而感到自豪。
许佳淼:美食里的文化传承
寒假时,我和家人一起观看了“非遗里的中国”,有一期节目令我们很有感触,因为讲的是妈妈的家乡广西。节目中,人们正在为过年做准备,家家户户都在打年糕、包粽子。妈妈说她小时候家人也会一起包粽子。看着电视里那些奶奶熟练地包出一个个漂亮的粽子,我对“包粽子”这一非遗技艺十分心动,央求妈妈教我。虽然现在离端午节还远,但妈妈还是从网上买了包粽子所需的材料,满足了我体验“包粽子”这一非遗技艺的愿望。妈妈一边教我,一边回忆着外婆教她时的场景,我想这也是一种传承吧。
陈珂玥:让非遗被更多人看见
我们一家都是李子柒的“粉丝”,我就是因为她的视频逐渐爱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我得知李子柒会上春晚时,开心极了。开场视觉秀《迎福》中,虽然李子柒只亮相了短短几秒钟,却展示了多种非遗技艺,诠释了文化之美。后来,我去了解了李子柒登上春晚背后的故事,她的初衷是让非遗被更多人看见,于是在演出服上展示了13项非遗技艺——成都漆艺、扬州绒花、羌绣、螺钿、植物染等,每一项技艺都蕴含着非遗传承人的匠心,值得我们去了解、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