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节档,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成为观众热议的话题。哪吒系列电影不仅是精彩的视觉盛宴,也蕴含着深刻的教育意义。李靖夫妇对哪吒的教育方式里,藏着许多值得思考的育儿密码。本期,我们邀请到四川省心理学会应用心理专委会副主任、成都开放大学家庭教育学院副教授商雪梅,为家长进行解读。
爱与接纳
孩子成长的基石
电影中有许多场景让人印象深刻,特别是哪吒被穿心咒击中,殷夫人不顾儿子满身的尖刺,紧紧抱住哪吒,对他说:“和你度过的每一天,娘都很开心,娘从没在乎过,你是仙是魔。娘只知道,你是娘的儿。”这一幕无疑是影片中最催人泪下的场景。这一场景不仅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更深刻揭示了影片的主题之一——亲情的力量。
“哪吒之所以能够突破命运的枷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家庭给予他的爱与接纳。”商雪梅解读道,哪吒天赋异禀,幸,也不幸。不幸的是他以“魔丸”的身份出生;幸运的是他有一对深爱他的父母,让他在困境中仍保有抗争的勇气,最终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宣言,成为守护苍生的英雄。
哪吒的母亲殷夫人内心始终秉持着一个信念:接纳自己的孩子,即使他具有魔性的一面。“她并不在乎孩子是灵珠投胎还是魔丸转世,只因哪吒是自己的孩子,她便接纳他的一切。她甚至从未期望用爱去除哪吒的魔性。”在商雪梅看来,殷夫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她没有功利之心,只纯粹地接受孩子的现状,给予他最坚定的支持。
作为父母,究竟该如何去爱自己的孩子?商雪梅认为,父母之爱不能仅局限于“为之计深远”,学会接纳孩子的普通、平庸,甚至不完美的一面,才是爱的真谛。然而,并非每位父母都能达到如此境界。有的父母出于对未来的恐惧和担忧,选择用严苛甚至极端的方式去“塑造”孩子,忽略其内心感受;有的父母倾向于用自己的视角和标准去要求孩子,束缚其成长;有的父母缺乏界限感,试图为孩子规避一切困难,让爱反而成了伤害;有的父母仍受传统观念束缚,难以放下高期望,让孩子在重压下喘不过气来。……
“这些现象背后,往往是父母自身成长经历和认知局限的投射。”商雪梅表示,殷夫人身上有很多值得家长学习的地方。比如,她既是一位母亲,也从未忘记自己守护百姓的使命;面对顽劣的儿子,她始终以平和的心态面对问题,将焦点放在解决问题而非指责上。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观察到,当孩子出现不良行为时,单纯的责骂收效甚微,甚至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只有无条件地爱和接纳孩子,并与他们共同面对问题,改变才会在不经意间悄然发生。”商雪梅说。
理解与信任
孩子成长的助力
作为魔丸转世,哪吒天生神力,却也背负着世人的偏见。村民们对他避之不及,甚至想要除掉他。在这样的环境下,哪吒的内心充满了孤独与愤怒,他变得叛逆、顽劣,甚至开始自暴自弃,但李靖夫妇始终坚信儿子的善良本性。
一次,哪吒为救溺水孩童施展法术,却被不明真相的村民当成妖怪围攻。李靖赶到后,没有不分青红皂白地责骂哪吒,而是调查清楚真相,还了哪吒清白。
“当孩子面临外界的误解或攻击时,父母的信任无疑是最宝贵的财富。”在商雪梅看来,充满魔性的哪吒,就像现今社会中“熊孩子”“问题少年”的缩影,父母如果能给予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就能帮助他们找到内心的光明,走出困境,成为更好的自己。
和哪吒一样,该系列电影的导演饺子也曾被视为“异类”。只因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医学名校,却在大三时因为热爱开始自学动画,毕业后更是辞掉稳定工作,一头扎进动画行业。那几年,饺子埋头于创作之中,面对亲戚的非议和社会压力,饺子的母亲却始终未曾质疑儿子的选择。这份理解与信任也成为了饺子面对创作瓶颈时最坚实的心理支柱。终于,凭借短片《打,打个大西瓜》,饺子在动画界崭露头角,随后更是以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一举成名。
商雪梅特别提到:“理解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深入内心,看到孩子真正的需求。”她表示,现实中,有些家长虽然口口声声表示理解孩子,但当孩子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时,家长却觉得“荒唐”或“大胆”,无法接受。对此,她认为家长应该摒弃权威感,避免对孩子进行评判或指责。否则,孩子可能会因为害怕而不敢表达自己,久而久之,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商雪梅建议,家长不妨采取“先跟后带”的策略,即先认同孩子的想法,然后再共同探讨其可行性,是否有需要完善或优化的地方。“父母以平等的姿态与孩子进行头脑风暴,让孩子不带防御心态地与我们进行开放性的研究和探讨,这样才能带领孩子找到最优解。”
激励与引导
孩子成长的指南针
影片中,李靖夫妇就非常善于发现哪吒的闪光点,并通过鼓励强化其正向行为。当哪吒因自己的身份而感到困惑和愤怒时,李靖告诉他:“其实你是灵珠转世,只要学好本领,就可以斩妖除魔。”尽管这是善意的谎言,但确实帮助哪吒实现了从自暴自弃到主动守护村民的心理转变。这种情绪稳定的反馈方式,让孩子从“被否定”转向“被看见”,从而激发了他们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李靖夫妇的这种教育方式,其本质是在孩子心中播撒希望的种子。”商雪梅指出,相比李靖夫妇,现实生活中的很多父母却习惯于给孩子“泼冷水”。他们常常用诸如“看看人家又考了第一,你怎么就比不上人家”“整天整这些有什么用,能当饭吃吗”“天天就知道玩,也不好好学习,你这辈子完了”等话语来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殊不知,这些因恨铁不成钢而口不择言的话语,很容易让孩子形成消极的自我认知,进而影响其行为模式。反之,如果父母善于发现并强化孩子的闪光点,给予正向激励,就能在其内心培育出积极向上的力量。
有的父母在孩子取得进步时,往往吝于表扬,甚至会附加否定性评价。商雪梅分析,这种教育方式折射出父母的固化消极思维——认为孩子一旦骄傲就会退步。“这种思维模式不仅限制了孩子的发展,也反映出父母对自身教育能力的信心不足。他们既不相信孩子能成为参天大树,也不相信自己能引领孩子成长。”她强调,家长应像李靖夫妇一样,学会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孩子,同时保持一份觉察:牢记孩子最终应成为一个身心健康、具备幸福能力的人,而不是只追求学业成绩的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