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已有一段时间,许多家长发现孩子出现“滑坡”现象——成绩波动、学习效率下降、情绪焦躁等问题接踵而至。面对这一现象,家长往往陷入焦虑,甚至简单归咎于“孩子不努力”,忽视了背后的复杂成因。成都市学科带头人、成都市“十佳班主任”张艾娜结合一线教育经验,为家长提供科学分析与实操建议,助力孩子平稳度过“滑坡期”。
成绩下滑不等于“不努力”
“孩子作业耗时变长,原本稳定的成绩出现波动,甚至对学习流露出抗拒情绪。”张艾娜提到一位家长的求助——孩子此前成绩优异,但进入小学高年级后,作业经常拖到深夜才完成,作业本上的红叉明显增多。家长反复批评孩子“不努力”,却收效甚微。
“用简单的‘不努力’3个字来解释复杂问题,本质上是误解了教育规律。”张艾娜分析道,这种“滑坡”是开学适应期的正常反应,但家长归因时容易陷入“放大缺点”的误区。比如,一旦觉得孩子不用功,就会特别注意他磨蹭、走神等表现,认定孩子就是偷懒;有的家长发现孩子作业质量下降后,不断质问“上课有没有认真听”,却忽略了知识难度提升、适应需要时间等客观因素。
错误的归因往往引发连锁反应。张艾娜解释道,当家长用“不努力”定义孩子时,频繁地批评可能会催生“自我实现预言”——孩子逐渐认同负面标签,丧失自信,甚至彻底放弃努力。她引用电影《哪吒2》中的台词“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强调标签化评价的危害。同时,她表示,部分孩子为逃避压力,会用麻木掩盖焦虑,这种心理保护机制反而让家长误判真实状态。
比如,有的孩子反复用橡皮擦修改答案,作业本上满是擦痕;有的孩子频繁揉眼睛,是长时间用眼过度的表现。“这些细节不是态度问题,而是孩子出现学习困难的‘信号’。”张艾娜提醒道。
更值得警惕的是家长的两种极端反应:一部分家长疯狂加码补习,压缩孩子的休息时间;另一部分则放任不管,等待“自然好转”。张艾娜表示,过度施压可能让孩子失去信心,而完全放任又会让他们感到孤立无援。
对此,她建议家长像医生诊断病情一样,观察孩子的学习细节。例如,数学成绩下滑可能是孩子刚接触新知识还不适应,语文阅读吃力或许是新题型需要时间摸索。“学习如登山,遇到陡坡时,调整节奏比盲目冲刺更重要。”张艾娜说。
掌握科学方法事半功倍
“成绩波动是多重非智力因素叠加的结果,比如学习动机、学习习惯、环境影响、个人情绪等,其中,错误的学习方法可能是孩子无法适应新学期挑战的主要原因,却常常被人忽略。”张艾娜指出,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支撑,埋头苦学往往事倍功半。因此,家长应将精力放在帮助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上。
她以家长经常反映的“单词背了又忘”“课文记不牢”等问题为例解释道,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孩子当天学的20个单词,到晚上可能只记得住10个,第二天甚至会遗忘80%。这个现象在小学高年级尤其明显,随着课程难度的增加,知识的积累需求也大幅上升。“就像猴子掰玉米的故事,如果只顾获取新知识而不及时复习,最终知识留存有限。”张艾娜说。
张艾娜建议家长,除了要培养孩子“当日事当日毕”的复习习惯,还可以使用间隔重复法来应对这个问题。例如,新学的单词应该在当天、第二天、一周后、一个月后分阶段复习,通过这样的方式降低遗忘率。
“还有的孩子看似用功,其实陷入了‘眼睛在看、嘴巴在读、脑子没转’的假性学习状态。”张艾娜观察到,这类孩子习惯机械抄写笔记或重复刷题,却未真正理解知识。对此,她提出“出题人思维”训练法:学完一个章节后,不妨让孩子转换角色,假设自己是出题老师来设计考题,并讲解出题意图和解题思路。
这种思维转变看似简单,实则能激发孩子对知识的深层加工。比如,数学课学习了面积公式后,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设计3道难度递进的题目——基础题考查公式运用,提高题结合生活情境,拓展题则需要综合运用多个知识点。通过这样的思维训练,孩子会自发关注知识的内在联系,而不再停留在表面记忆。
“家长可以先分享自己学生时代的学习窍门,再倾听孩子的想法。”张艾娜表示,这种双向互动既能探讨学习方法,又能增进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从关注分数转向学习方法的培养,孩子获得的不仅是应对当前学业的能力,更是受益终身的学习素养。
转换角色,做学习的支持者
张艾娜强调,当孩子成绩出现起伏时,家长首先要做的不是责备,而是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状态。她在多次家校沟通中发现,很多家长误以为孩子对学习缺乏重视,但实际上,孩子往往比家长更焦虑,表面上的漠不关心往往只是孩子的自我保护。
张艾娜提醒家长,新学期知识难度升级、学习节奏变化,会给孩子带来真实的压力,切忌用成年人的经验轻视这种挑战。
关于如何帮助孩子调整学习状态,张艾娜提出两个建议:其一,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她以放学时段的交流为例,很多家长习惯性地先问作业或考试情况,这容易触发孩子的抵触情绪。“经过一整天的学习,孩子的大脑就像满载的货车,需要先卸下压力。”她建议家长采用“错峰沟通法”,把学习话题放在情感交流之后。比如,先聊校园趣事、饮食情况,等孩子情绪放松后再自然过渡到学习话题。这种沟通方式既能维护亲子关系,又能真实地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
其二,创造情绪释放空间。张艾娜观察到,很多孩子从学校出来又直接转入补习班,在这种连轴转的安排下,逐渐失去学习热情。“弹簧长期紧绷会失去弹性,孩子也需要呼吸的空间。”在她看来,多为孩子安排一些自由时光,反而能帮助他们积蓄应对学业挑战的能量。
在具体操作层面,张艾娜提出,家长首先要观察孩子的情绪,当孩子眉头紧锁时,递杯温水比追问作业更有效;其次是转变提问方式,用“今天有什么新发现”替代“今天学了什么”,通过开放式问题激发孩子的交流意愿;第三是营造安全氛围,让孩子知道家是可以坦然展示脆弱的地方。
“家长要放下‘立竿见影’的焦虑,把目光从分数扩展到孩子的成长全过程,帮助孩子建立可持续的学习状态,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健康亲子关系的构建。”张艾娜说,当家庭真正成为孩子的心灵港湾,暂时性的成绩波动终将在理解与陪伴中转化为向上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