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为妈妈之前,我常听家长们互相诉苦:平时母慈子孝,一到辅导作业就鸡飞狗跳。那时,我只当是个笑话,直到我家的“小神兽”上了小学,我才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滋味。
儿子西西今年7岁,读二年级。他性格温顺,善良有爱心,但粗心大意的毛病却让我头疼不已。比如做数学题时,他会把数字看错,计算过程对了,结果却错了。更让我无奈的是,让他自己检查,他竟发现不了问题。每当我看到这一幕,一股无名火便直冲脑门,声音不自觉地提高了八度:“你是怎么回事?这么大的数字都能抄错?”
西西见我发火,眼圈一红,眼泪打湿了作业本,纸张上的字迹模糊了,这意味着他又得重写。我的血压再次飙升:“你是不是要气死我?”我像个“虎姑婆”一样瞪着他。他抽噎着,委屈地说:“妈妈,你就不能温柔一点吗?”
这句话像一记重锤,敲在我心上。我愣住了:我真的那么凶吗?我不过是在他粗心时说了他几句,从未动手打他,为什么他会觉得我凶?那天晚饭后,我牵着西西的手去散步。他下意识地缩了缩手,这个动作让我心里一酸。我蹲下来,轻声问他:“西西,妈妈真的很凶吗?”他点点头。
“我哪里凶了?妈妈没有打过你呀?”我追问。
“可是每次我写错作业,你都会凶我,大声吼我,我很害怕。我一害怕就更紧张,什么都写不出来了。”西西坦诚地说出了他的感受。那一刻,我心里五味杂陈。
我回想起辅导作业的场景:我总是居高临下地站在他面前,像一堵墙,将他紧紧围住。他每写一个字,我都死死盯着,一旦发现错误,便立刻发火,字字句句都是指责。想到他那无助的表情,我的心像被针扎了一样疼。原来,我真的是个“凶妈妈”。
可是,我怎么会变成这样呢?他刚出生时,那红红的脸蛋,我怎么也亲不够。如今,他长大了,上了学,我却因为他的粗心歇斯底里地吼叫。仔细想想,我不过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绪罢了。我深深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并决心改变。
当他再次粗心地抄错题目时,我不再发火,而是轻声提醒他多看几眼题目。看到我态度转变,西西也不再紧张。他仔细读题,终于发现了问题。“你看,并不是你不会,只是因为看错题目而做错,多可惜呀。”我摊开双手,露出遗憾的表情。他扭头冲我眨眨眼,眼里全是俏皮。
从那以后,我努力控制自己的脾气,时刻提醒自己不要为小事动怒。当他吃饭慢吞吞时,我不再催促或指责,而是耐心地告诉他,吃饭太慢会影响后面的计划,比如错过和小伙伴的约定。我知道,与其批评,不如用理解和引导来解决问题。
西西似乎察觉到了我的改变。他做作业时,会自言自语地提醒自己:“多读题!多读题!”渐渐地,他也不再需要我时刻陪在身边。而我也发现,自己的脾气变得温和了许多,无论是在夫妻相处中,还是在与同事的交流中,我都学会了用更温柔的方式去面对问题。
从“虎妈”到温柔妈妈,这段旅程让我明白,教育不仅仅是教会孩子知识,更是教会他们如何解决问题。而作为父母,我们的情绪和态度,往往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状态和心理健康。那以后,每当我想要发火时,都会深吸一口气,告诉自己:“他需要的是帮助,而不是责骂。”
养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自我成长的过程。没有完美的小孩,也没有完美的家长。透过孩子的眼睛,我们能看到自己的不足,而解决问题的钥匙,始终藏在深深浅浅的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