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7日 每周二、四、五出版
教育导报 《教育导报》邮发代号61-30
《教育导报·家教周刊》邮发代号61-141
国内刊号CN51-0052
2025年第27期(总第4042期) 导报一版
F1 本版新闻
F2 版面目录
当“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成为“标配”——
运动“加时” 成长“提质”
■本报记者 张文博 实习生 黄娜
《教育导报》2025年第27期(总第4042期) 导报一版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要求,各地纷纷推出体育新政。如何让政策真正落地?学校如何平衡运动与学业?家庭如何将体育融入生活?本期,我们对话体育教研员、中小学校长及体育教师,探寻如何在保障运动时间的同时提升实效,让体育真正融入孩子的成长中。

政策落地

体育锻炼“育体又育心”

“健康是教育的起点,没有强健的体魄,健全人格的培养将无从谈起。”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体育教研员谭步军指出,当下教育“内卷”现象严重,导致学生体育活动时间不足,进而引发体质下降、近视率攀升、心理问题频发等一系列问题。

成都市沙湾路小学体育教研组组长袁钊对此深有体会。袁钊之前选拔校足球队成员时,发现很多孩子体质堪忧。而现在,望着孩子们在操场上奔跑的身影,他欣慰地说:“我能感受到孩子们精气神的变化,他们的欢声笑语多了,体质也在逐渐增强。”

这一变化得益于政策的持续推进。从2023年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2022年修订版),明确“要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不少于一小时体育锻炼”,到现在“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要求,展现了国家层面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重视。

各地纷纷推出体育新政得到了绝大部分家长的支持。沙湾路小学四年级5班学生陈皓杨的妈妈告诉记者:“孩子精力旺盛,每天2小时的运动时长,让他的精力得到了充分释放,个子长高了,人也开朗了许多。”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家长提出担忧,2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长是否会挤占文化课时间?

“体育与学习并非‘零和博弈’,而是相辅相成的存在。”谭步军表示,部分家长把体育活动和学习“对立”起来,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体育运动带来的“红利”,不仅体现在身体上,更体现在孩子的精神面貌和学习状态上。适度的体育活动能提高大脑供氧量,提高记忆力和注意力,反而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同时,体育还是促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方式。一场激烈的篮球赛、一次酣畅淋漓的长跑,不仅能让身体充满活力,还能缓解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压力。

“政策要落地,难在观念的转变和资源的合理分配。”谭步军坦言,主观上家长和学校的观念转变是关键,客观上场地、器材、师资等资源的限制也不容忽视。一方面,需要上级部门的强制督导;另一方面,更要通过宣传引导,让学校和家长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孩子全面发展的意义。

校园实践

传统与创新融合“玩”出新花样

足球场上,身着不同颜色球衣的孩子,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校级联赛;不远处,跟着老师练习武术的孩子,一招一式整齐划一;另一边,挥舞着羽毛球拍和乒乓球拍的孩子“激战正酣”……政策的推行,学校是关键执行者。各地各校积极探索,以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让运动成为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作为全国首批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足球已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沙湾路小学副校长张大春介绍,学校一直以来坚持每天一节体育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升级,每周除了常规体育课和足球课,还有涵盖武术、花式跳绳、篮球和乒乓球的特色选修课,基本能满足绝大多数孩子的需求。

在时间分配上,沙湾路小学展现出了“见缝插针”的智慧。将大课间延长至40分钟,集中进行基础体适能训练;考虑到学生下午普遍精神不振,利用午休后15分钟开展“体锻小组”活动,包括跳长绳、踢毽子、打板羽球等传统项目,主打一个“唤醒”服务。

“每个班都配备了相应的体育器材,确保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活动内容。”张大春说,学校还将开发“武术操+八段锦”组合,从延时服务里挪出15-20分钟开展全校统一锻炼,“武术操强气势,八段锦能静心,动静结合既张弛有度,也能兼顾锻炼的质量和效果。”他扳起手指算了一笔账,体育课+大课间+眼保健操+体锻小组活动+延时服务体锻,再加上每次课间10分钟,学生在校综合体育活动时间已远超2小时。

与沙湾路小学新增传统体育项目不同,遂宁中学则引入了更具现代感和挑战性的棒垒球、飞盘和腰旗橄榄球,同时开展韵律操、环操场跑、自编操等活动。此外,学校还通过“音乐美食节”等活动,引导学生用跳绳次数兑换美食券,激发学生的运动积极性。

“不是每个孩子都要成为运动员,但每个孩子都应该享受运动。”遂宁中学学生发展中心副主任徐纯杰说,“作为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我们的体育训练是‘阶梯式培养’,小学培养运动兴趣,初中夯实体能基础,高中提升竞技能力。”

针对不同学生群体,遂宁中学采取的方式也各不相同。例如,对体育特长生实行“精准滴灌”,通过测试筛选“苗子”,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流至足球、游泳等项目,实行专项培养;对于“运动困难户”,学校则将劳育和体育充分结合,从中寻找锻炼契机。在徐纯杰看来,“翻地、播种、扛西瓜走200米,也是一种体能训练。”

家校协同

让运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每晚7点,沙湾路小学学生熊婧同家里的“跳绳大赛”准时开启:妈妈当裁判,爸爸是对手,和她比赛谁先跳到200个,胜利者可以获得妈妈精心准备的“神秘礼物”。在一次次充满欢笑的较量中,运动早已从“任务”变成充满趣味的家庭仪式。

体育运动不仅是课堂上的训练,更是生活方式的延伸。家庭是培养孩子运动习惯的“第一课堂”,家长需突破“监督者”角色,成为家庭体育运动的“参与者”,在汗水中增进亲子关系,在运动中传递成长智慧。

“体育运动中,家长和孩子从传统的监管关系转变为合作锻炼的‘队友’或切磋技艺的‘对手’,这种双向互动使亲子关系更加紧密。”谭步军指出,当家长放下“必须赢”的执念,运动就能成为亲子沟通的桥梁——跳绳时孩子教父母技巧、踢球时亲子共商战术,这种平等互动的对话形式比传统的说教更有效。

在徐纯杰看来,学校和家庭在孩子的体育教育上应各有侧重,形成互补。“学校有专业的师资力量、系统的课程设置以及丰富的体育活动,专注于孩子运动技能的提升与身体素质的增强;家长的陪伴与鼓励,则让孩子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运动的乐趣,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他说。

家庭开展亲子运动的好处远不止于此,运动中的坚持、协作与规则意识,会渗透到孩子成长的每个角落。谭步军举例,比如在家庭羽毛球赛中,若孩子因求胜心切屡次犯规,家长需及时叫停并强调规则的重要性,“遵守规则、尊重对手,这些品质比输赢更重要。”

谭步军强调,运动中孩子会经历体力极限、团队协作失败、个人失误等挫折,这正是意志品质教育和健全人格的最佳契机。“当孩子长跑时咬牙挺过极限、克服足球赛中因丢球被队友埋怨的沮丧、输掉比赛后调整心态……这些经历让孩子学会面对压力,理解坚持的意义。”他提醒家长,要避免两种极端:过度保护孩子免受挫折,或将输赢结果简单归咎于能力不足。

现实生活中,“没场地、没时间、不会教”往往是家长逃避亲子体育运动的借口。对此,谭步军建议,社区增加公共体育设施投入,为家庭体育运动创造条件;学校研发简单易学的亲子运动教程,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术层面进行指导;家长转变观念,从“监督者”变为“参与者”。在他看来,当家长转变观念,客厅、卧室、阳台、楼梯、社区、步道都可以成为运动场,让体育真正成为孩子储存健康、积蓄勇气的成长课堂。